聚力金銀山共建新家園
在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的金銀山社區,一棟棟嶄新的安置樓房取代了昔日的深山舊居,一萬三千余名來自大山深處的困難群眾在這里安家落戶,如何讓安置點的居民們從“搬得出”到“穩得住、能致富、融得進”,正是做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的深層次課題。一年來,中央統戰部選調生陳鏡宇聯合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助力黔行”師生社會實踐團隊,從教育搭橋、愛心關懷、文化賦能幾方面幫助搬遷群眾們在新家園里不僅“身安”,更“心安”。
用支教幫助孩子們成長
兒童是每一個家庭的核心,但易地搬遷家庭的家長們往往因奔波生計難以顧及孩子們的教育。“大哥哥,我在暑假也想多讀書,但媽媽不放心我一個人在家,讓我去陪她賣菜。”金銀山社區里孩子們在假期沒人陪、輔導難、學習渠道少是陳鏡宇和“助力黔行”團隊想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于是,“星光支教課堂”開班了——孩子們第一次了解到編程的原理,第一次在彝繡課上繡出媽媽衣服上的八角紋……一種新的自信正在萌發于金銀山社區孩子們的心中。
助力黔行團隊志愿者開展授課
用行動溫暖居民們的內心
作為赫章縣體量最大的易地搬遷社區,萬余名居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出現各樣困難,在街道領導干部們的支持下,陳鏡宇與山大“助力黔行”團隊拉起“暖居小分隊”,結合支教時與孩子們的談心談話,盡力地為幫助社區居民們貢獻力量——雨婷爸爸還沒找到工作目前家里生活有些拮據,小曾偏科嚴重,宇鑫家里沒人給放學的他和弟弟做晚飯……匯總成“急難清單”后,一方面提供給街道干部們,另一方面山大“助力黔行”團隊對癥下藥,為偏科學生“開小灶”、聯合社區社工開辦“愛心廚房”……這些看似細碎的關懷讓居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物質幫扶,更是“新家園有人惦記”的溫暖,讓新家園的日子有了溫度。
用非遺煥發老年人生活光彩
社區里經常有老年人抱怨:“以前在山上生活還可以喂喂雞、養養豬,現在雖然住上了樓房,但啥也不讓干了,自己真是老了,‘毫無用處’。”在街道領導干部的建議下,陳鏡宇和山大“助力黔行”團隊深化“老年彝繡文創”項目,多次走訪調研松德英、楊曉燕等多位彝繡技藝傳承人和赫章當地彝繡文化,聯合此山文創工作室,設計開發了10余款文創作品:繡著太陽紋的帆布包、刻有八角紋的小鏡子、印上羊角紋的證件卡套……,今年4月到8月,這些承載著彝族文化和老年人手工技藝的文創產品,已經創造了900件的銷量、4300余元的凈收入,社區的老人們通過刺繡再次享受到參加勞動獲得報酬的價值認同感。
鄉村振興不是宏大的口號,而是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的實踐;基層治理不是簡單的管理,更是用真心換真情的過程。只要始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就一定能建好易地搬遷居民們幸福生活的新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