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華中農業大學林下拾遺實踐團走進紀念館,一幅幅泛黃的歷史照片、一份份詳實的文獻資料、一件件承載記憶的實物展品,直觀呈現了李先念同志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懈奮斗的一生。學子們駐足凝視,不時交流感悟,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段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

李成成攝
在“青年李先念的革命足跡”展區,1931年的歷史場景令學子們深受觸動。當年6月,年僅22歲的李先念擔任中共陂安南縣縣委書記,后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在嚴峻的革命形勢下扛起重任;同年10月,他在紅軍大會上發表動員講話,帶頭率領300余名青年參軍,推動陂安南縣擴紅工作獲中央分局和特區軍委會表彰。
“22歲的李先念同志已有如此堅定的信念和果敢的行動,我們正值青春,更該讓青春在奉獻中閃光。”參觀過程中,學生小王看著展板上李先念同志的青年照片,由衷感慨。學生劉科則表示,李先念同志的勇氣與擔當讓自己明白,“只要心中有理想,就沒有跨不過的困難”。
來到“戰火紛飛中的英雄事跡”展區,長征時期的史料讓現場氛圍愈發凝重。1935年6月,李先念率部迎接黨中央,為紅軍北上提供關鍵情報,后指揮先頭部隊攻占懋功,實現與紅一方面軍的勝利會師,毛澤東同志會見他時稱贊“名不虛傳,果真英雄少年!”
“長征環境那么艱苦,李先念同志還能憑借智慧和勇氣為革命貢獻力量,太令人敬佩了。”學生李成成激動地說,今后在學習生活中,也要像他一樣直面困難、勇于突破。學生劉彥池則深有體會:“從他的事跡里,我讀懂了‘國家有需,匹夫有責’,今后要主動扛起青年擔當。”
參觀中,學子們圍繞“李先念精神對當代青年的啟示”展開深入思考。大家認為,李先念同志堅定的理想信念、終身學習的態度、顧全大局的擔當、一心為民的情懷,都是當代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養分。“在多元思潮沖擊下,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不迷失方向;在知識快速迭代的時代,只有堅持學習,才能跟上發展步伐。”高兆頔在參觀筆記中寫道。
對于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學子們達成共識:紅色文化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凝聚的精神財富,蘊含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支撐,更是青年成長的“精神燈塔”。
身為農學專業的學子,應將以李先念同志不怕吃苦的精神為指引,扎根田間地頭鉆研農業技術,助力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林學專業學子則計劃發揮專業優勢,參與紅色旅游景區生態規劃,通過科普展板、短視頻等形式,推動紅色文化與生態保護理念融合傳播。“此次參觀不是終點,而是傳承紅色基因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