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下青少年依戀風格與手機使用成癮行為的“羈絆密碼”——基于南京浦口區中小學的實證研究
發布時間:2025-08-25 關注:
來源:南京審計大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媒介已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過度依賴手機等數字媒介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尤其是手機成癮問題日益凸顯。本項目聚焦南京浦口區中小學生群體,旨在通過實證研究揭示親子依戀與同伴依戀兩種核心心理依戀模式對青少年數字媒介使用習慣的影響機制,為區域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本次社會實踐采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我們設計了包含親子依戀、同伴依戀、情緒調節、社會支持、自我控制以及手機使用習慣等多個維度的問卷,并在南京浦口區多所中小學進行了廣泛發放。經過為期數周的收集工作,我們共收集了400余份有效問卷,為后續的數據分析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以嚴謹的數據為依據:前往南京浦口區青少年宮進行實地調研
6月29日,前往南京市浦口區青少年宮,向在場青少年發放問卷,并進行現場訪談。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0份,有效回收率為90%。
統計得出調研結果,其中分布特征:調研結果顯示,安全型依戀風格的青少年手機成癮比例較低,而焦慮型和回避型依戀風格的青少年手機成癮比例較高。這可能與不同依戀風格的青少年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的應對策略有關。
影響因素得出結果:家庭環境、學業壓力、同伴關系等因素對不同依戀風格青少年手機成癮行為有顯著影響。家庭缺乏關愛、學業壓力過大、同伴關系緊張等因素可能導致青少年通過手機尋求安慰和逃避現實。
內在心理機制:手機成癮行為可能與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滿足有關。例如,焦慮型依戀風格的青少年可能通過手機社交功能尋求關注和認可,而回避型依戀風格的青少年則可能通過手機游戲或視頻等娛樂功能來逃避現實。
二、以符合實際的人性化調研為方式:實際了解學生狀況
6月30日,我們團隊一行五人前往南京市浦口區第三中學周邊進行實地調研。為了深入了解依戀關系與青少年手機成癮之間的相關性,我們事先準備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問卷。
調研當天,陽光明媚,校園里彌漫著青春的氣息。我們選擇了課間休息時段,在學校的操場上和圖書館附近向學生發放問卷。學生們對我們的調研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真填寫問卷,有的還主動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經歷。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學生。有些學生表示,他們與父母的依戀關系非常緊密,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機使用時間,幾乎不存在手機成癮的問題。而另一些學生則反映,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缺乏足夠的關愛和陪伴,他們往往通過手機來尋求安慰和滿足,從而陷入了手機成癮的困境。
通過對回收的120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我們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結論。首先,依戀關系的質量對青少年手機成癮具有顯著的影響。與父母依戀關系緊密的學生,其手機成癮的傾向較低;而依戀關系較弱的學生,則更容易陷入手機成癮的泥潭。其次,我們還發現,性別、年齡、學業壓力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手機使用習慣。
此次實地調研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依戀關系與青少年手機成癮之間的復雜關系。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這一領域,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和幫助。
三、以學校、家長和學生為主體的采訪調研:得出最終結果
7月1日,我們前往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附近進行了實地調研。在這次調研活動中,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分發調查問卷,開展現場訪談,以深入了解依戀關系與青少年手機成癮之間的相關性。
調研過程十分順利。我們首先在學校附近的社區和公園向家長和學生發放了問卷,他們都非常配合,認真填寫了關于青少年手機使用習慣、家庭依戀關系等相關問題。同時,我們還隨機選取了一些家長和學生進行了現場訪談,他們分享了自己對青少年手機成癮問題的看法,以及家庭依戀關系對孩子手機使用習慣的影響。
通過此次調研,我們共收集了100份有效問卷。數據分析顯示,家庭依戀關系對青少年的手機成癮行為有顯著影響。那些與父母關系親密、溝通順暢的青少年,往往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機使用時間,避免過度沉迷。相反,與父母關系疏遠、缺乏溝通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手機成癮的問題。
基于以上結論,本調研小組認為家庭在預防青少年手機成癮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家長應該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避免過度沉迷。同時,學校和社會也應該加強對青少年手機成癮問題的關注,共同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