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重慶的同志到村子里來,我們就做了一頓飯。我們覺得,同志來的路遠,回去的路也遠,都不容易,一頓飯我們這里還是有的……”奶奶說起這些話的時候,臉上是掛著笑的。
最初注意到這家人,是因為敞開的大門。奶奶在熟練地處理著日常衛生,小妹妹拿著心愛的裙子,嚷嚷著要奶奶給穿上。“這是生日的時候奶奶送給我的,上面繡著納西族的圖案,是可漂亮可漂亮的納西族裙子。”妹妹指著上面的圖案笑瞇瞇地看著我們。
我們此行的目的,其實是推廣普通話。然而,奶奶一開口,我們便驚訝地發現,這個花甲老人普通話竟然如此流利。細下里詢問奶奶的日常,才知道她年輕時也曾走出大山,見識過外面的世界。奶奶在家務農,還帶著兩個孫女,爺爺是退伍軍人,盡管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鑠,言談間仍透著軍人的堅毅與正氣。
奶奶簡單談了一下家里的情況,便滔滔不絕地講起爺爺來。爺爺1979年參軍,是一名武警,他親身經歷了國家從貧困到富強的變遷,也見證了納西文化在時代洪流中的發展。
爺爺說到,納西族是一個包容而古老的民族,擁有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一個字可含三義。他感慨道,如今真正能讀寫東巴文的人越來越少,甚至連傳統的麻布衣服也漸漸被現代服飾取代。“有點可惜呀,褲子呀,衣服呀,那個是對身體好的。”奶奶輕聲補充。
然而,談到村里的變化,爺爺奶奶語氣中滿是欣慰。他說,現在國家政策好,道路通了,游客多了,生活也比從前富裕了許多。去年就有三四個游客來自家吃飯,還買走了火腿。“但我從來不收飯錢,”爺爺堅定地說,“大家出來玩都不容易,人心都是肉長的。”身為一名有四十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始終保持著“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現在的手機真的很方便,我們現在每年建軍節,都會和戰友們聊天、聚在一起……”盡管年歲已高,爺爺仍然關注國家大事,心系村落發展。實踐隊員與爺爺奶奶聊文化、談政策、講見聞,爺爺還熱情地講述了納西族“西天取經”的傳說,并推薦他們去看村里東巴文化傳承人和樹昆老師的經書和造紙工藝。整個訪談過程中,爺爺奶奶始終笑容滿面,語言樸實卻字字懇切,讓我們深切感受到納西人民的熱情、淳樸、文化自豪和家國情懷。
訪談結束時,夕陽正好。我們揮手告別,爺爺奶奶站在門口一直目送我們遠去。那一刻,我們更加明白了此行的意義——不僅是推廣普通話,更是要傾聽真實的聲音,傳遞溫度與力量,讓青春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