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的溫度,不僅在于鄰里的笑臉,更在于居民對“家”的認同與參與。為培育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讓居民從“被動接受服務”轉為“主動參與治理”,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青衿致遠實踐團于七月中旬在山東省日照市昭陽西區開展調研實踐。實踐團扎根社區肌理,與居民深度互動,共同探索出一條“人人參與、人人享有、人人受益”的社區治理新路,讓“社區如家”的理念逐步照進現實。
實地走訪,觸摸治理脈搏
走進昭陽西區,實踐團成員首先感受到的是社區生活中的“疏離感”:整潔的單元樓里,鄰里相遇多是點頭之交;公告欄上的通知貼著過期的紙張,鮮有人駐足細看;小區角落的閑置空地雜草瘋長,與周邊整潔的環境形成刺眼對比。在與社區工作者的座談中,大家進一步了解到,小區雖配備基礎物業服務,但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始終低迷——綠化維護依賴物業定期清理,公共設施損壞后多是“等居委會解決”,物業與業主的矛盾也常因“沒人愿牽頭協商”而拖延。
實踐團通過入戶訪談、實地觀察等方式深入調研,發現這種“漠不關心”背后是三重壁壘:一是“責任割裂”,多數居民認為“社區事務是管理者的事,與己無關”;二是“渠道缺失”,缺乏便捷的參與途徑,想反映問題不知找誰說;三是“情感淡漠”,長期缺乏互動讓鄰里間難以建立信任,自然不愿為公共事務投入精力。這些發現讓團隊更加明確實踐目標:激活社區治理的關鍵,在于打破“事不關己”的心態,重建居民與社區的情感聯結。
共建實踐,激活居民熱情
針對調研發現的痛點,實踐團聯合社區推出“雙軌共建”行動,從“事”的解決切入,帶動“人”的凝聚:
空間共建,喚醒責任意識——聚焦閑置空地改造,實踐團提議,物業牽頭組織居民議事會,共同決定將其打造為“共享菜園”。從劃分地塊、制定認領規則到采購菜苗,全程由居民自主協商,實踐團僅提供協調支持。居民們自愿認領“責任田”,退休老人傳授種植技巧,年輕父母帶著孩子體驗勞作,原本荒蕪的空地漸漸冒出嫩綠的菜苗,也成了鄰里交流的新場所,田間地頭的對話讓陌生感悄然消融。
機制共建,暢通參與渠道——推動成立“樓棟議事小組”,以樓棟為單位每月召開一次“小院會”,聚焦路燈維修、快遞柜選址、垃圾分類等“關鍵小事”。實踐團協助整理議題、記錄建議,再對接物業和居委會推動落實。推動從從“抱怨問題”到“動手解決”的轉變,讓大家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事自己能做主”。
實踐感悟,沉淀治理啟示
團隊在昭陽西區的實踐雖已告一段落,但昭陽西區的變化仍在持續,這一切印證了一個道理:社區的溫度,終究源于居民對“家”的認同。當每個人都愿意為社區多盡一份力,平凡的生活空間便會生長出溫暖的力量,而這正是實踐團播下的希望種子,終將在時光的澆灌下,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回望這場實踐,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社區治理的核心是“人”,當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建設者”,從“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社區便有了自我生長的智慧與力量。正如“共享菜園”籬笆上那塊手寫的牌子:“種下的是種子,長出的是家。”而這,正是青衿致遠實踐團在社區播下的希望,它將在時光的澆灌下,結出更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