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時光的脈絡,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其和諧氛圍的營造是基層治理溫度的直接體現。為激活鄰里間的情感聯結,筑牢社區文化建設的根基,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青衿致遠實踐團于七月中旬啟程,以山東省濟南市青龍山社區為起點,開啟了一場以““強化社區情感紐帶、構建熟人社會生態”為主題的實踐之旅。實踐團的工作不僅聚焦于公共活動空間的利用,更深入居民生活場景,探索拉近鄰里距離的有效路徑。
前期籌備,精準錨定需求
實踐初期,團隊以“摸清社區脈搏”為目標,開展為期一周的系統性調研。通過線上問卷、入戶訪談、社區座談等多元形式,全面掌握社區鄰里關系現狀:青龍山社區雖硬件設施完善,但“同住不相識”的現象較為普遍,老年群體對傳統鄰里互動模式存在懷念,青年群體缺乏便捷的社交渠道,青少年群體的社區參與度較低。結合社區治理需求,團隊明確以“接地氣、易參與”的鄰里活動為切入點,打破人際隔閡,喚醒社區“人情味”。
為確保活動精準覆蓋各年齡層,團隊經多輪研討優化方案:活動形式確定為“鄰里宴”,兼顧煙火氣與互動性;邀請方式采用“線上接龍+線下走訪”雙軌模式,重點關注獨居老人、行動不便群體,提供上門接送服務;活動環節設置“特色菜品展示”“互動游戲體驗”等內容,兼顧情感交流與參與趣味。籌備過程中,居民主動參與志愿服務,形成“社區主導、居民協同”的籌備機制,為活動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實踐開展,宴聚溫情暖意
七月二十日傍晚,社區文化廣場完成場地布置,長桌按功能分區有序拼接,主題裝飾元素系統營造出溫馨和諧的公共活動氛圍,“鄰里宴”在居民的廣泛參與中正式啟動?;顒蝇F場,居民自主攜帶的家常菜呈現多元化品類分布,形成極具特色的“百家味”展示格局,既直觀體現了社區生活形態的豐富性,也為不同群體間的自然交流構建了生活化話題載體。
活動過程中,實踐團設計的系列互動環節實現了居民參與度的有效提升:“菜品溯源”環節通過飲食文化分享強化了群體認知互通,“趣味協作游戲”以輕量化形式激活了跨年齡層互動熱情,推動不同代際、不同背景的居民逐步消除陌生感,構建初步信任聯結?;顒游猜曉O置的“心愿征集”環節,系統性收集居民對社區建設的具體訴求,內容涵蓋常態化鄰里活動機制建設、便民服務資源優化等多個維度。實踐團協助社區治理主體對征集信息進行分類梳理、優先級排序,將居民需求精準轉化為社區治理與服務優化的具體方向,形成需求導向的良性治理反饋鏈條,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實踐感悟,溫情持續生長
活動結束后,居民自發參與場地整理,形成“活動共辦、環境共護”的良好氛圍。實踐團觀察發現,“鄰里宴”的影響持續延伸:社區互助行為顯著增加,線上互助群活躍度提升,居民自主組織的文化活動逐步開展,鄰里互動從“一次性活動”向“常態化交往”轉變。
此次實踐讓團隊深刻認識到,社區文化建設的核心在于搭建多元互動平臺,通過精準化、人性化的服務打破人際壁壘,推動溫情在居民自主參與中自然生長。這種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的實踐模式,不僅激活了社區內生動力,更構建起“需求共提、資源共享、事務共商、成果共用”的良性循環,為社區治理注入持續發展的活力。實踐證明,只有讓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受益者”,才能真正筑牢鄰里關系的情感根基,而這正是基層治理中“共建共享”理念的生動實踐,為推動社區從“物理空間”向“情感共同體”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