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24 關注:
來源:桂海實踐隊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倡議和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桂海實踐隊于8月8日赴廣西北海市,開展以“古今航運對話,絲路新程向海行”為主題的“千企百港”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先后走訪北部灣港北海碼頭公司、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及合浦縣人民政府,系統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脈與其在當代“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延續與發展,深入調研航運地標的保護與開發路徑,以實際行動為海洋強國戰略注入青春力量。
千年帆影與科技巨輪的對話:古今航運的傳承與革新
實踐隊首站抵達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在“珠光帆影”文物展廳中,隊員們系統考察了包括波斯陶壺、湖藍玻璃杯在內的眾多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珍品。這些沉寂千年的文物,不僅是中外商貿往來與文化交融的見證,更凸顯出合浦作為古代海絲之路始發港的重要歷史地位,映射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開放、包容的海洋文明脈絡。

圖為桂海實踐隊與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合照。曾子萱 供圖
隨后,實踐隊前往合浦縣人民政府進行訪談交流,深入了解地方在鄉村振興與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創新實踐。通過政策解讀與案例剖析,隊員們認識到,歷史地標保護已逐漸成為推動地方發展的文化引擎,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呼應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

圖為桂海實踐隊與合浦縣人民政府合照。肖雯文 供圖
同日,實踐隊深入北部灣港北海碼頭有限公司調研學習。信息部副經理潘俊霖為隊員們詳細介紹了公司在推動“四個一流”港口建設方面的多項舉措,包括碼頭布局優化、智能調度系統的應用、陸海新通道管理模式的創新以及與東盟港口的深度協作。隊員們不僅系統了解到現代化港口的建設路徑與前沿科技應用,更親身感受到中國港口由傳統“運輸節點”向“全球供應鏈組織者”的戰略轉型,這一進程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世界一流港口”重要指示的生動實踐。
在鐵山港作業區,實踐隊實地考察了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囑托的落地成效。高聳的橋吊精準抓放集裝箱,無人導引車在碼頭間有序穿梭;中央控制大屏上實時呈現船舶動態、堆場庫存與設備狀態,智慧港口的圖景撲面而來。此外,鐵山港實現了岸電全覆蓋,光伏發電系統可滿足約四分之一的碼頭用能需求,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充分體現了“建設好、管理好、運營好”的港口建設目標,也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家戰略高度契合。

圖為北部灣鐵山港碼頭岸橋工作場景。童驍 供圖
人才之光照亮向海經濟:航運強國建設的時代命題
在與集裝箱發展公司副經理張存智的座談中,他特別強調:“北部灣向海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既掌握智能技術又具備綠色管理能力的復合型港航人才。”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港航領域的深度融合,傳統作業方式正經歷革命性轉變。智慧港口不僅需要自動化設備,更需能夠統籌調度、優化流程、踐行低碳運營的復合型人才。這一現實需求,與上海海事大學“為國育才、向海圖強”的辦學使命高度契合,也為高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圖為北部灣北海碼頭公司為桂海實踐隊介紹。童驍 供圖
在北部灣的澎湃浪潮中,智能橋吊抓取的是集裝箱,而背后人才的智慧與能力,托舉的是中國向海經濟的未來。當前,我國正從“港航大國”邁向“港航強國”,這不僅需要硬件設施的升級,更依賴人才軟實力的支撐。面對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機遇,每一位海事學子都應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提升跨學科素養與實踐能力,這既是航運強國建設的現實召喚,更是青年一代必須肩負并答好的時代命題。
千年絲路新篇章:青年學子踐行使命擔當
強烈的古今對比讓隊員們對航運文明的傳承與革新有了更深切的體悟——在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玻璃器皿、琥珀瑪瑙等出土文物,靜述著兩千多年前中外商船往來、文化交融的盛況,彰顯了中華民族早在漢代就具備的海洋視野與開放胸懷。而在鐵山港,無人集卡、智能調度系統、遠程控制的岸橋,則標志著現代航運科技的高效與精準,展現出新時代中國港口的國際競爭力。這種跨越時空的呼應,深刻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既根植于歷史,又著眼于未來的宏大格局。
正如北部灣港以75年的積淀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新時代的航運事業也更需要青年以創新思維和扎實行動,共同書寫絲綢之路的新篇章。這要求青年人不僅具備專業技能,更應有歷史眼光與文化自信,主動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向海圖強的進程中。在古老海絲之路的起點,新一代海事學子應勇擔使命,爭做聯通中外、服務發展的橋梁,用智慧和汗水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本次調研不僅是一次專業實踐,更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隊員們從合浦的千年帆影中讀懂了文明互鑒的永恒價值,從鐵山港的智能龍門吊中看到了中國向海圖強的堅定步伐。桂海實踐隊將繼續深化對航運地標與向海經濟的研究,積極推動海絲文化與現代港口建設的創造性融合,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建設海洋強國和航運強國持續貢獻青春力量。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