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嘉興大學香韻繪桐塢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杭州市西湖區外桐塢村,開展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主題調研。團隊通過探訪朱德紀念室、元帥茶園和畫外桐塢美術館等文化地標,挖掘出“特色文化+非遺技藝+藝術創新”的鄉村振興模式,為傳統村落文旅事業發展提供鮮活樣本。
畫外桐塢美術館:藝術與茶香交織的獨特景觀
實地考察活動開展當日,考察小組的成員們心緒激蕩,滿懷熱忱——在畫外桐塢美術館,團隊成員欣賞了眾多來自中國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研究生作品,館內國畫大師揮毫潑墨,山水畫躍然紙上,讓成員們大飽眼福。據工作人員介紹,該村已吸引90個藝術家工作室入駐,形成“家家有畫室、戶戶飄茶香”的獨特景觀。
元帥茶園:非遺技藝與現代農業、紅色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元帥茶園,實踐團隊見證了非遺技藝與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這片占地200畝的生態茶園,如今引入區塊鏈溯源系統,游客掃碼即可查看茶葉從采摘到炒制的全流程視頻,非遺技藝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活態傳承”。實踐團隊還參與“茶非遺”工坊體驗,茶農現場演示傳統炒茶工藝,“木錘捶打20下、晚粳米與糯米3:7配比,這是朱德委員長當年教我們的‘年糕茶’秘方”。在傳承人的指導下,成員們了解到“抖、搭、搨、捺”炒茶四絕,體驗了部分炒茶工藝環節,“炒青環節很累,需要人工不停地揉捻,但看到成果后還是很欣慰”。
朱德紀念室:紅色文化借助科技實現活態傳承與沉浸式體驗
朱德紀念室展示了朱德元帥四次視察外桐塢的故事,外桐塢村巧妙將紅色文化轉化為旅游IP:在元帥亭設置AR互動裝置,游客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朱德與村民共制年糕的全息影像。走進朱德紀念室,成員們駐足于圖文展板前,觀察當年朱德元帥與村民交流時用過的物品,大家拿出手機掃描二維碼,沉浸式觀看起那些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在光影交錯中,仿佛穿越了時空,真切感受到那段紅色歷史的溫度與力量。紅色文化誕生于特定歷史時期,對于未經歷過那個年代的青年存在天然隔閡,紅色文化傳承的困境,本質是傳統價值體系與現代傳播生態的適配問題。外桐塢村的實踐表明,破解難題需把握的關鍵在于以現代技術打破時空壁壘,讓紅色文化從“博物館里的展品”轉變為“可體驗的生活方式”,從“教材中的知識點”升華為“精神層面的認同感”,使其傳承方能獲得持久生命力。

通過此次實地考察,團隊成員不僅跳出書本理論的局限,在真實的鄉村場景中直觀理解推廣非遺文化對鄉村振興的必要性,更在與茶農、非遺傳承人的交流互動中,真切感受到文化傳承的責任與鄉村發展的活力。同時,團隊也體悟到鄉村振興從來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復制,也不是對現代的盲目追隨,而是讓文化遺產在創新中傳承,讓現代技術服務于文化傳播。通過親身體驗炒茶技藝、操作數字化傳承工具,成員對“傳統與現代融合”有了更具象的認知,這為團隊未來參與相關課題研究、投身鄉村振興實踐積累寶貴的一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