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團中央“美麗中國·青春行動”實施方案,響應江蘇省“河小青”專項行動號召,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微圾分·青山薪火”志愿服務隊于2025年7月深入南京市多個片區,開展巡河護河與社區環保宣講系列實踐活動。隊員們躬身河岸清污溯源,創新融合紅色基因與綠色理念,以青春行動守護城市水脈,播撒環保星火。
躬身河岸,解碼城市“綠”脈搏 7月13日和16日,團隊聯合“微光聚”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心,在香林寺溝、紫金山一溝展開巡河護河行動。在香林寺溝沿岸,隊員們手持垃圾夾與垃圾袋,地毯式清理散落的煙蒂和塑料瓶,俯身觀察水體狀況,記錄水質變化;同時深入走訪沿岸居民,傾聽水環境治理的“民聲”。在鎖金村街道的組織下,團隊前往紫金山一溝,仔細巡查并沿途撿拾垃圾。鎖一社區的院落里,隊員們作為環保宣講員,向聚集的居民分享“水密碼”、傳授“分類訣”。一本手冊、幾幅圖解、真誠對話,環保的理念在歡聲笑語中悄然生根。這一次,清潔行動與社區宣教同頻共振,為后續孕育更具特色的“綠”實踐埋下伏筆。
紅綠相融,激活社區“新”動能 團隊創新探索“垃圾分類+紅色教育”融合模式,將革命精神注入綠色實踐。在秦淮區五老村街道樹德里社區,隊員們深情講述革命年代物盡其用的故事,巧妙鏈接垃圾分類的資源循環理念,引發居民強烈共鳴。宣講后,隊員們穿梭街巷擔任“分類引導員”,在商鋪與投放點耐心指導分類技巧,收集優化建議。
在棲霞區馬群街道南灣營社區,團隊通過創意互動點燃參與熱情。隊員們將奶粉罐改造為分類桶,以乒乓球模擬垃圾,邀請居民上臺演練投放。這種“理論+模擬+問答”的形式顯著提升了分類技能掌握度。紅色教育環節,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的故事,再次叩響居民心扉。活動尾聲,團隊成員與社會監督員深入社區垃圾集中投放點開展桶邊督導,并與環衛工人、社區管理者交流,直擊基層分類痛點。
童心筑綠,變廢為寶續薪火 在玄武區鎖金村街道鎖四社區,團隊以“環保非遺巧融合”為主題,帶領兒童開啟綠色創作之旅。隊員們講解棕櫚葉“變廢為寶”的價值,手把手教授非遺竹編技藝。孩子們劈篾、編織,將廢棄葉片化作靈動蜻蜓,在趣味互動中深化垃圾分類認知,種下環保的種子。
7月18日,團隊走進秦淮區紅花街道龍翔雅苑社區,以“宣講+游戲”模式延續綠色薪火。環保知識有獎問答吸引孩子們踴躍搶答。團隊還通過轉盤游戲等寓教于樂的形式,讓枯燥分類知識“活”起來,提升社區宣傳實效。
步履未停:微光聚火書寫青春擔當 從河岸清眸到紅綠宣講,從童心筑夢到社區賦能,“青山薪火”團隊探索“生態守護+精神傳承”的雙螺旋路徑,讓革命歲月的勤儉基因在垃圾分類中煥發新生,為社區生態文明注入持久生命力。這支青年隊伍將繼續深耕金陵大地,以持續觀察、對話與實踐,見證微光匯聚的薪火如何點亮清澈河灣,脈動綠色未來。(文字:李炳臻 圖片:洪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