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陽漫過宏景院
盛夏的陽光熾熱而明亮,懷揣著期待與熱忱,我投身于張家港宏景院的暑期社會實踐。這段經歷如同一幅斑斕的畫卷,在時光的流淌中徐徐展開,每一筆都書寫著成長與感悟,讓我在實踐的土壤里汲取養分,收獲蛻變。
初到張家港宏景院,陌生的環境既帶著幾分新鮮,又隱隱透著挑戰。踏入實踐場地,規整的設施、忙碌的身影,瞬間勾勒出這里的工作氛圍。我所在的實踐團隊,圍繞宏景院的文化傳承、社區服務拓展等任務展開工作。作為團隊一員,我首要的是快速融入,明晰自身職責。
我主動與團隊成員交流,從宏景院的歷史底蘊聊起,它承載著當地民俗文化、公益服務的使命,多年來為周邊居民提供文化活動平臺與各類便民服務。這讓我意識到,我們的實踐不只是完成任務,更是傳承與延續這份溫暖的社會價值。我積極參與前期調研,走訪宏景院周邊社區,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了解居民對宏景院服務的需求與期待。在調研中,一位老人握著我的手說:“宏景院的戲曲表演是我們這些老伙計的念想,就盼著能常辦、辦好。”這話深深觸動我,也讓我明確,要在文化活動策劃等工作里發力,回應居民期待。
在文化傳承板塊的實踐,是一場與傳統、與居民心靈對話的旅程。宏景院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如當地的評彈、非遺手作技藝等。我們計劃打造一場民俗文化體驗周,我負責評彈表演的協助與推廣工作。

為了讓評彈演出更貼近居民,我深入了解評彈藝術特點,向宏景院的文化傳承人請教。跟著老師學習,我才知道評彈的唱詞講究、曲調韻味悠長,背后是一代代藝人的堅守。我協助整理演出曲目,篩選出《啼笑因緣》《珍珠塔》等經典選段,同時嘗試結合現代元素,為評彈解說詞增添通俗易懂的背景介紹,方便年輕觀眾理解。
在推廣過程中,我和團隊成員走進社區、學校,張貼海報、現場講解。記得在社區宣傳時,幾個年輕人最初一臉疑惑:“評彈?沒聽過,會有意思嗎?”我便現場播放一段評彈音頻,用準備好的通俗解說,講曲目里的故事,慢慢吸引他們駐足。看著他們從好奇到感興趣,主動掃碼關注活動信息,我明白文化推廣需要耐心與創新,要搭建起傳統與現代受眾之間的橋梁。
文化體驗周舉辦時,我在現場協助秩序維護、引導觀眾就座。當評彈藝人的悠悠曲調在宏景院響起,臺下老人閉目聆聽,臉上滿是沉醉;年輕人雖有些懵懂,卻也安靜欣賞。演出后,一位年輕人找到我說:“原來評彈這么有味道,故事和旋律都能打動人。”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努力有了成果,文化傳承的種子,在不同年齡層的心中開始發芽。這也讓我懂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未消散,只要我們以恰當的方式傳遞,就能收獲共鳴,而我在這個過程中,從對評彈一知半解,到能侃侃而談其魅力,是實踐賦予我的成長,讓我成為文化傳承小小的接力手。
宏景院的社區服務工作,聚焦于關愛老年群體、助力社區環境優化等方面。我參與了老年關懷活動,每周定期陪宏景院周邊社區的獨居老人聊天、幫他們做些家務。

第一次走進李奶奶家,昏暗的房間、簡單的陳設,奶奶看到我們時眼中閃過的光亮,讓我心頭一酸。陪奶奶聊天,聽她講年輕時的故事,講對子女的牽掛,我耐心傾聽,用手機給她放子女發來的語音消息,幫她調整手機字體,教她使用視頻通話。慢慢的,每次去奶奶家,她都會提前準備好水果,拉著我的手說“孩子,你來了奶奶高興”。這些點滴互動,讓我體會到陪伴的力量,老人需要的不只是物質幫助,更是心靈的慰藉,而我能做的,就是用時間和真誠,給他們帶來些許溫暖。
在社區環境優化項目里,我和團隊成員參與垃圾分類宣傳與實際操作指導。我們制作生動的垃圾分類手冊,在宏景院廣場設點講解。遇到不理解的居民,比如一位大叔覺得垃圾分類太麻煩,直言“搞這些沒用”,我就拿著手冊,結合實際案例,跟他說垃圾分類對環境、對后代的好處,帶他參觀宏景院的垃圾分類示范點。漸漸的,大叔不僅自己主動分類,還幫著跟鄰居宣傳。看著社區里垃圾分類投放越來越規范,垃圾桶周邊不再臟亂,我感受到社區服務中“改變”的不易與價值,每一次溝通、每一點努力,都在推動社區變得更美好,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不同居民溝通,用行動帶動改變。
實踐中并非事事順遂,團隊協作面臨著諸多挑戰。在文化體驗周籌備后期,因場地協調問題,演出時間臨時變動,而部分宣傳物料已按原時間制作。得知消息時,大家都有些慌亂,畢竟重新宣傳、通知觀眾是不小的工作量。
作為團隊的一份子,我迅速調整心態,和成員們一起頭腦風暴。我們分工明確,有人聯系已通知的觀眾重新告知時間,有人修改線上線下宣傳內容,我負責重新設計并打印部分海報。連續幾天,大家加班加點,雖然疲憊,但沒人抱怨。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團隊成員間的默契與擔當,有人主動承擔最繁瑣的觀眾回訪工作,有人熬夜趕制新宣傳圖。最終,文化體驗周順利舉辦,觀眾雖因時間變動有所減少,但到場的都給予高度肯定。這次挑戰讓我明白,團隊協作就是在困境中相互支撐,每個人發揮所長,共同攻克難題。我也從最初依賴他人安排工作,到主動思考解決方案、積極承擔任務,在協作中提升了自己的責任感與應變能力。

回顧在張家港宏景院的暑期社會實踐,從初來乍到的迷茫,到逐漸融入后的專注投入,每一步都滿是收獲。我在文化傳承中觸摸到傳統藝術的溫度,在社區服務里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在團隊協作中領悟到集體力量的強大。
當然,也有不足。比如在文化推廣時,對年輕群體的長期吸引策略思考不夠深入,后續可以探索線上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持續傳播;在社區服務溝通中,偶爾還是會因心急沒能充分理解居民需求。但這些不足,正是我繼續成長的方向。
這段實踐經歷,讓我走出書本知識的局限,真切體會到社會服務的意義與價值。它讓我明白,個人的力量雖小,卻能匯聚成溫暖社會的光。未來,我會帶著在宏景院收獲的成長與感悟,繼續投身社會實踐,以更成熟的姿態,去傳遞文化、服務社會,讓青春在奉獻中綻放更絢爛的光彩,也期待下一次實踐,能續寫更多溫暖與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