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上的青春印記 —— 上海知青紀念館探訪記
發布時間:2025-08-19 關注:
來源:山東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鹽瀆芯傳”赴江蘇鹽城革命老區紅色研探團
走進上海知青紀念館,仿佛穿越時空,與那段燃燒的青春歲月撞個滿懷。主展館里,1968年的上海至大豐火車票泛著歲月的黃,帆布背包上“上山下鄉”的字跡仍清晰可辨,這些實物與動態投影交織,讓人直觀感受到數萬青年背井離鄉時的決絕與憧憬。
在集體生活復原區,土坯墻圍起的知青宿舍里,大通鋪、煤油燈、墻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語錄,勾勒出簡樸卻充滿力量的生活場景。試著在煤油燈下抄寫語錄時,指尖觸到燈盞的溫熱,忽然懂了知青們在艱苦中為何仍能堅守——那是對土地的熱愛,對未來的信念。
知青前輩的講述更讓歷史有了溫度。李奶奶家書中“被老鄉夸不嬌氣”的自豪,張爺爺“跳進冰水堵渠口”的決絕,讓展館里的鋤頭、飯盒都有了故事。這些曾是城市里的少男少女,把青春獻給了鹽堿地,用奮斗詮釋了“奉獻”的分量。
走出展館,周邊農場沉甸甸的稻穗在風中搖曳。知青后代小王說“土地不會騙人”,這樸素的話道盡了知青精神的內核。原來,奮斗從不是過去式,而是代代相傳的接力棒。作為當代青年,我們當從那些補丁衣服、泛黃家書中,汲取“扎根大地”的力量,在自己的賽道上續寫青春的奮斗之歌。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