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矗立處,精神照鹽阜 —— 大豐烈士陵園尋訪記
發布時間:2025-08-19 關注:
來源:山東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鹽瀆芯傳”赴江蘇鹽城革命老區紅色研探團
踏入大豐烈士陵園,近7萬平方米的園區被松柏環抱,莊嚴肅穆的氣息瞬間撫平了路途的浮躁。紀念廣場上,19.8米高的烈士紀念碑如利劍直刺蒼穹,管文蔚題寫的“永垂不朽”四字蒼勁有力,背面段煥競的題詞“黃海之濱一塔巍峨永志功勛懷先烈”,字里行間都是對英烈的深切緬懷。
繞行紀念碑,2042個名字在英名墻上熠熠生輝。這些名字或許陌生,卻在講解員的敘述中變得滾燙——他們是殷家灶戰斗中沖鋒的勇士,是大中鎮解放時堅守的身影,是易乃千、郭守貞等為信念燃盡生命的先驅。每一個名字,都是一段未寫完的人生,卻在民族危亡時,毅然將句號畫成了照亮前路的火把。
走進革命烈士紀念館,900多件文物靜靜訴說著歲月。泛黃的書信里,有戰士對家人的牽掛;銹跡斑斑的步槍上,還留著拼殺的痕跡;場景復原的戰斗畫面中,仿佛能聽見槍炮聲里的吶喊。這些“可觸摸的歷史”,讓課本上的“革命史”變成了具象的“英雄志”——原來先烈們不是遙遠的符號,他們也曾有牽掛,卻為了更多人的幸福,選擇把生命定格在最壯烈的瞬間。
離開時,夕陽為松柏鍍上金邊。這座集莊嚴與溫度于一體的陵園,不僅是安葬忠魂的場所,更是精神的燈塔。它提醒我們:今日的幸福東大街,正是先烈們用鮮血鋪就的“幸福路”。作為青年,我們既要以敬畏之心銘記英名,更要以行動讓紅色故事“活”下去——讓VR還原的戰斗場景里有青春的注腳,讓英烈故事的傳播中有我們的聲音,方能不負那句“永垂不朽”的重量。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