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有聲,不考不鳴。“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感受到另一顆顆心跨越時空,匯成無數力量之和”,井岡山精神,歷久彌新,光芒永存。為進一步淬煉時代新人的思想境界,感觸井岡山革命時代的精神底色,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在王一成老師的帶領下,赴中國革命搖籃——江西省井岡山市,開展融匯歷史場域與當代思辨的“行走的思政課”。


圖為實踐團拍攝的“勝利的號角”,并于團中央井岡山中心綜合樓正門前合影
實踐團師生循著真理探索的足跡,置身朱毛會師廣場,見證星火燎原的磅礴序章;踏入龍江書院,聆聽思想建黨的精神之聲;步入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感悟艱苦卓絕的奮斗史詩;瞻仰毛澤東故居,在方寸之間觸摸偉人運籌帷幄的本源力量。在沉浸式體悟與深度尋繹中,師生叩問“兩個結合”的真理力量,汲取矢志復興的磅礴偉力。
歷史握手,信念回聲
一程山路,一曲贊歌。實踐團順抵達朱毛會師廣場。巍峨紀念碑前,師生肅立。矗立于廣場中央的朱毛會師雕像,以蒼勁雄渾的線條,銘刻下朱毛會師歷史場景——兩位偉人巍然屹立,目光如炬,穿透歷史煙云,雙手緊握,傳遞著信念與力量,訴說著革命理想的磅礴。“這一幕,不僅是往昔崢嶸的永恒定格,更是一部以磐石書寫的宣言,昭示著道路選擇的正確;這一幕,早已超越了物理的聯結,化為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記——團結、奮斗與必勝的信念。”實踐團成員王詩語如是說。熱風獵獵,紅旗之下,團隊成員齊誦團隊宣言,聲震林樾,團隊成員的信仰亦更加堅定。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朱毛會師廣場合影
書院新思,共振百年
實踐團走進龍江書院的古樸門庭。從湘贛邊界客家人念書就讀的最高學府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院校的搖籃,這座紅磚黛瓦的清代建筑,見證黨領導的軍隊首個軍官教導隊的誕生。團隊成員們穿過“明道堂”回廊,回望文星閣上朱毛會談的舊憶。團隊成員駐足于龍江書院斑駁的泥柱前,凝視復原的土坯課桌,指尖拂過生銹的煤油燈,仿佛觸摸到彼時思想火種燎原的溫度。團隊成員還以情景劇復現的形式,鮮活地演繹當時的歷史情節。
昔日書院傳星火,今朝哲思溯本源。陽光為書院雕花窗欞鍍上金邊,帶隊教師王一成站立在課堂舊址的講桌前,開展情景化教學課堂,團隊成員分享過去幾天的收獲與感悟,回答自身對于井岡山精神的別樣體悟。這一刻,團隊成員與百年前在此學習的戰士們,產生深刻的精神共振。

圖為實踐團帶隊教師王一成為團隊成員開展情景化教學

圖為團隊成員于龍江書院合影
圖為團隊成員在龍江書院學習“三大紀律、六項注意”
展陳有溫,薪火在肩
“讓過去擁有未來!”博物館本身,就是用實物書寫的史書。實踐團隊赴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調研。博物館靜臥于茨坪的蒼翠之中,有若一座用信仰與熱血筑就的精神豐碑。步入其內,沿著五大展廳,時光的長廊徐徐展開:斑駁的土槍土炮,帶領團隊成員真實了解當時的作戰裝備;沙盤上的山巒溝壑,彰顯著領導人決策的智慧與轉寰;泛黃的書信布告,躍動著實事求是的思想光芒和依靠群眾的偉力源泉。每一件展陳,都不僅僅是冰冷的歷史遺存,而是以歷史遺存為載體的鮮活史詩,為后世講述那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壯闊征程的壯麗篇章。團隊成員當起小小講解員,運用所學知識,為游客講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積淀。
實踐團成員們在實踐中遇見一位特殊的受訪者——她曾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講解員。她談起這片土地上的烽火歲月,眼睛閃爍著如當年站在展柜前一般清澈而熾熱的光芒。那些浸透著血與火的故事、那些鐫刻著信仰與犧牲的名字,早已融入她生命的脈絡。“今天我仔細聽了講解員的講解,講解詞和我們那時候相比,有很多創新之處。講解詞的變遷,也是時代發展的縮影。”分別時,她拍拍團隊成員的肩膀,分享參觀感受,對我輩青年寄予深情囑托。

圖為團隊成員于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合影


圖為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內場景


圖為團隊成員為游客講解井岡山革命斗爭歷史
青衿篤志,勵行致遠
實踐季尾聲,團隊成員在王一成老師的帶領下,細致總結實踐經歷、已有成果,規劃課題研究的未來方向。實踐團學生負責人成一涵向團中央井岡山中心教研處、其他高校實踐團隊,報告課題研究進展,以“星火淬真知:井岡山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理論發軔研究”為主題,匯報擬產出調研報告或論文的框架與關鍵內容。“研究‘兩個結合’理論發軔,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歷程提供新視角,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敘事,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體系提供歷史依據,也為理解黨的理論創新規律提供歷史借鑒。”成一涵對課題意義與價值做出分析。(這里看能否鏈接到視頻號內容)
8月11日晚,“哲學+”實踐團與其他高校實踐團隊齊聚報告廳,參與結業儀式。儀式莊重而熱烈,團中央井岡山教育基地領導為各大實踐團隊頒發結業證書,表彰深入調研、勤學善思的卓越表現。離別之際,王一成老師向實踐團成員們作總結致辭。他高度肯定了全體成員在追尋歷史脈絡、探究理論源流過程中展現的求索精神與學術熱忱,并勉勵團隊成員將井岡山淬煉的思考與收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續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規律的理解,勇擔理論創新的時代使命。

圖為實踐團向井岡山中心教研處、其他高校實踐團隊做課題報告

圖為實踐團領取結業證書
“共矜然諾心,各負縱橫志。”把論文寫在祖國田野山間,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車輪駛過蒼翠井岡,青年哲思的燈火已然點亮,照見歷史與未來交織的壯闊前程。
素材來源: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
分隊成員:王一成成一涵茍鑫鑫宋佳慧廖曉曉劉彧彤孫露珊孟宇晟
黃照寒王詩語王鑫誠
文字:王詩語
圖片:茍鑫鑫、宋佳慧
編輯:
一審:王曉沁茍鑫鑫成一涵
二審:王一成董筱文張凱麗
三審:謝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