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大通萬人坑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掠奪中國煤炭資源、殘害礦工的重要罪證。據史料記載,1938 年至 1945 年間,數以萬計的礦工在非人待遇下喪生,遺骸被集中掩埋形成 “萬人坑”。如今,這里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承載著銘記歷史、警示后人的重要使命。

8月1日上午 9 時,淮北師范大學‘三下鄉’實踐團隊抵達紀念館,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開始參觀。從 “苦難歲月” 展區的礦工工牌、破舊礦燈,到 “血腥統治” 展區的刑具、勞動契約原件,再到萬人坑遺址的骸骨陳列,實物與文字史料相互印證,清晰還原了當年礦工被強制勞動、遭受虐待的悲慘境遇。團隊成員在 “抗爭精神” 展區前久久駐足,認真聆聽礦工們自發組織的反抗斗爭故事,不時就歷史細節與講解員交流。
“看到那些標注著年齡和死因的骸骨,我真切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殘暴。” 團隊成員李同學紅著眼眶說,“這些礦工用生命和抗爭告訴我們,民族尊嚴不容踐踏。” 紀念館講解員表示:“實地參觀比書本教育更有沖擊力,希望同學們能把這份震撼轉化為奮進的動力。” 紀念館館長對團隊的參觀活動予以肯定:“青年一代主動了解歷史、傳承精神,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
此次參觀活動讓團隊成員直觀感受到歷史的沉重,深化了對 “落后就要挨打” 的認知,進一步堅定了愛國報國的信念。
歷史的傷痕雖已結痂,但痛楚的記憶不容磨滅。淮師學子通過此次參觀,深刻認識到和平的珍貴與責任的重量。在此呼吁每一位青年:銘記萬人坑中的苦難與抗爭,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以史為鑒、奮勇前行,讓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