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13 關注:
來源:山東大學退休適應大創團隊 陳樂成 周子涵 丁敏豐 王晨名 段若愚
這個暑期,山東大學退休適應大創團隊陳樂成、周子涵、丁敏豐、王晨名、段若愚同學在濟南市綠景社區與北村社區開展老年人認知評估工作。這二十天的認知篩查工作,像一場持續的思辨實驗,讓“學無止境,氣有浩然”的校訓從墻面鐫刻的文字,化作我面對復雜現實時的思維坐標。
當李奶奶將評估表掃落在地時,我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挫敗,而是理論預設與現實認知的劇烈碰撞。開展工作作前,老師反復強調認知評估是健康管理手段,但在獨居十年的李奶奶這里,“記憶力測試”這五個字等同于失智老人的判決書。她顫抖著說“兒子會嫌我麻煩”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奉為圭臬的專業流程,可能正觸碰著老人最脆弱的尊嚴底線。
我蹲下身撿拾紙張時,瞥見她袖口露出的舊毛線護腕,想起姥姥也有同款,便自然地說起姥姥總把藥片藏在糖盒里的趣事。當同款護腕的故事成為話題切入點,當她主動說起“老頭子走的那年,我連存折密碼都記不住了”,我忽然懂得:浩然之氣里藏著柔軟的智慧,它讓專業使命得以用更具人性的方式落地。
在與張爺爺的溝通中,則讓我將學無止境的思辨推向更深層。這位青光眼患者無法完成量表上的圖形臨摹題,按照操作規范應標記“認知受損”,但當他準確復述出三十年前教過的文言文段落時,標準化評估暴露出明顯的局限性。我在發給老師的結果里寫下困惑:“當學術標準與個體特質沖突時,該堅守刻度還是尊重差異?”老師的批復直指核心,讓我認識到“學無止境的真諦,是承認知識的邊界并不斷拓展它。”?
經過討論,我們最終為張爺爺設計了替代性評估方案:用詩詞背誦測試語言記憶,用買菜算賬考驗邏輯能力。這個過程讓我深刻認識到,所謂學不僅是吸收既定知識,更是培養動態調整的思維能力,不再拘泥于標準,更將眼光投向現實。就像王奶奶的評估耗時超出標準時長兩倍時,我不再糾結于時間表,而是專注于她每一個遲疑的表情 ——這些細微之處,恰是書本不會記載的活知識。
離開社區那天,李奶奶送的手工鞋墊還帶著向日葵的溫暖。針腳歪扭的向日葵圖案,像一個溫暖的隱喻,就像這鞋墊無法用工業標準衡量,那些關于衰老、尊嚴與關懷的命題,也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氣有浩然給予我的價值錨點,學無止境賦予我的探索勇氣,會繼續指引我在專業道路上保持思辨的清醒,讓每一次評估都既帶著科學的嚴謹,又透著人性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