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于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舉行,為期三天,被譽為“東方的狂歡節”。這一節日承載著祈福豐收、驅邪避災的文化內涵,以火為魂,通過點燃篝火、火把巡游等儀式,象征光明與希望。活動中,彝族同胞身著絢麗服飾,跳起豪邁的達體舞,舉辦斗牛、賽馬、選美等民俗競技,展現濃郁的民族風情。火把節不僅是彝族文化的活態傳承,更成為促進民族團結、推動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如今,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以古老而鮮活的面貌,吸引著世界目光。

在火把節籌備期間,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特別為青年志愿者們開設了"彝族火文化"專題培訓。年過六旬的彝族文化傳承人阿西拉坡向志愿者們講解火把節祭祀儀式的深層含義。"謝洋同學說,通過這次講座不僅學到了節日服務的注意事項,更深刻理解了火把節'以火凈心、以舞會友'的文化內核。培訓還特別設置了彝族語言基礎教學環節,幫助志愿者們掌握簡單的彝語問候用語。

在昭覺縣文化廣場,數十名名志愿者正在彝族舞蹈老師的帶領下學習傳統達體舞。培訓現場,志愿者們反復練習"三步一抬"的基本步伐,不少當地居民也自發加入指導行列。負責本次培訓的涼山州歌舞團編導曲比阿依介紹:"達體舞講究圍圈共舞,象征團結和諧。今年特別創新了'志愿者+村民'的結對教學方式,讓文化交流更自然。"雖然謝洋同學的動作還不標準,但能親身參與這樣的民族舞蹈傳承,他感覺特別有意義。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晚,隨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畢摩阿牛拉且的祈福誦經聲,主會場高達8米的松木火堆被緩緩點燃。這張拍攝于西昌火把廣場的照片記錄了這一神圣時刻:身著傳統祭服的畢摩手持法鈴,在火光的映照下進行古老的祈福儀式;周圍身著盛裝的彝族群眾與戴著志愿者袖標的大學生們共同見證。活動負責人表示:"今年的點火儀式特別安排了青年志愿者代表參與傳遞火種,象征著傳統文化的新老傳承。"現場數萬名觀眾隨即開始了徹夜的歌舞狂歡,將節日氣氛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