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咸的海風,帶著海的腥味,輕撫過高塘島。7月15日,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滴水行動之海韻文耕小分隊的成員們來到高塘島的漁業辦公室,與有著豐富出海經驗的“船老大”們進行了一場深入訪談,訪談從漁民的日常生活和作業,海島非遺文化以及老漁民們對待老傳統的態度等三個角度展開。

圖為團隊成員在漁辦前的合照 葉范玙辰攝?
一、劈波斬浪:海上的搏殺里,藏著生存的真相?
“現在的生意,不比從前了。”其中一位漁業從業者坦言。一般而言,一次出海短則半月,長則數月。魚情的變化是最深刻的烙印。“以前船開出不遠就能撞見魚群,現在?”他搖搖頭,“得往遠海開,拼命找。”帶魚、鯧魚仍是主力,但產量與收益的縮水是不爭的事實。談及海上風險,政府的氣象預警是重要屏障。“臺風要來前,警報就響了,規定時間內必須回港避風,這是死命令。”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漁民正在進行訪談 葉范玙辰攝
二、古韻留痕:傳承的堅守里,藏著嬗變的密碼?
談及祖輩傳下的出海規矩,從業者們紛紛提到:“初一十五不出海,圖個平安順遂。這是老輩人的經驗,寧可信其有。”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對大海的敬畏。然而,時代的浪潮也沖刷著傳統。當小隊成員詢問漁歌號子的傳承情況時,漁業從業者說道:“號子?以前拉網、起錨,全靠它喊出力道。”他眼中閃過一絲懷舊的光,“哎嘿呦嗬……那種調子,現在機器轟鳴,哪還用得上?”他回憶,如今只在開漁節表演或非遺活動上偶聞號子聲,“調子還在,但那股子搏命的勁兒,淡了。”?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漁民的合照 葉范玙辰攝?
三、守望薪火:未來的期許,總伴著最真切的呼喚?
對這些漸行漸遠的海洋記憶,這些在海上工作了幾十年的船老大們,堅定地說道:“得傳下去!”談到非遺和海洋文化的保護,他語氣斬釘截鐵,“肯定要保護!這些都是寶貝,很珍貴!”他強調,“讓后代知曉至關重要。得讓孩子們知道,老一輩是怎么在風浪里討生活,怎么靠著雙手、喊著號子養家糊口。”
隨后,小隊又來到其中一位漁民家中,在漁民家門口,擺放著出海用的漁網,裝魚的容器等等,漁民熱心的向隊員們介紹這些他最熟悉的工具。提及數十年的海上捕魚經歷,老漁民不斷感慨其艱難與困難,正是這些經歷的磨難,使團隊成員更加體會到其中的堅持。

通過此次深度訪談,團隊對這座小島的生活與文化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訪談落幕,海浪的脈搏卻仍在團隊心中起伏。飽經風霜的老漁民們臉上,刻著對波濤的頑強抵抗,以及對海洋靈魂的虔誠守候。海韻文耕的點點步履,正悄然連接著過往的濤聲與未來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