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學十八夏鄉實踐隊深入南海羅行探訪竹編非遺文化
為積極響應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號召,推動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2025年7月8日,佛山大學十八夏鄉實踐隊奔赴佛山市南海區羅行開展竹編非遺文化專題調研活動。實踐隊通過專訪竹編非遺傳承人、沿路參觀羅行竹編藝術等形式,以青年視角深入挖掘傳統技藝的文化價值,通過詳實記錄與沉浸式現場學習,探尋竹編手藝的宣傳與發展的實踐路徑,繼而促進竹編非遺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對話非遺傳承人:談竹編堅守與創新,述篾絲的守藝之道
實踐隊首先拜訪了羅行竹編傳承人甘惠玲。作為竹編市級傳承人,甘惠玲奶奶手上的老繭見證了她與竹編相伴五十余載的執著歲月,從最初簡單的編織到獨立完成復雜大型竹編作品,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這門手藝的堅守。甘惠玲強調:“在堅守老手藝的基礎上,也應該創新,要讓竹編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實踐隊通過與非遺傳承人的深入交談,對羅行非遺竹編的傳承發展現狀有了詳實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傳承人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與匠心。
在交流過程中,甘惠玲奶奶主動讓隊員參與其中,通過手把手的教學讓隊員們進一步感受竹編的魅力。她感慨如今愿意靜下心來學習竹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但即便如此,甘惠玲奶奶依然堅守著對竹編的熱愛。她敢于創新,有了想法就付諸實踐,一遍遍嘗試,直至做出心中想要的成果。甘惠玲奶奶還經常到當地學校開展竹編體驗課,希望能讓更多孩子了解這門傳統技藝。
漫步羅行街巷:品竹編藝術韻味,文化浸潤顯活力
離開竹編傳承基地后,實踐隊漫步于羅行老街巷中,實地感受竹編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的深厚積淀。沿途,傳統作坊與文創店鋪以及藝術工作室巧妙共生,形成“生產+展示+體驗”的文化產業鏈。這種“竹編+文旅”的創新模式,有效推動羅行竹編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提升。駐地藝術家們積極將竹編元素融入現代藝術創作,賦予古老竹編技藝時尚表達,使其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煥發蓬勃生機,真正讓非遺“活”在鄉土、“火”在當下。
青年賦能:續寫非遺傳承新篇章
此次南海羅行之行,是佛山大學十八夏鄉實踐隊響應“三下鄉”號召,投身“百千萬工程”的縮影。實踐隊通過深度觀察和沉浸式體驗,領悟竹編非遺技藝的文化底蘊和時代價值。未來,實踐隊將結合“百千萬工程”的發展方向,聚焦羅行竹編技藝和羅行藝術墟文化,通過精品視頻攝制、VR數字技術推廣等方式,讓羅行竹編凝聚千年匠心的文化魅力,綻放時代光彩,以文化賦能驅動竹編技藝發展,為鄉村振興和文化振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