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志愿者們開展了“踐悟匠心·勞動筑夢”志愿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互動交流等方式,探尋基層勞動者的匠心故事,傳遞勞動價值。

清晨五點,志愿者們已整裝待發。一組跟隨環衛工張師傅清掃街道,張師傅手握竹掃帚,手腕靈活轉動,將路邊落葉歸攏成堆,又掏出隨身攜帶的小鐵鏟,彎腰鏟除地面黏附的口香糖,“這活兒得順著紋路刮,省勁還干凈”。另一組跟著維修劉師傅上門,劉師傅先用萬用表檢測電路,再拆開開關盒排查,很快找出接觸不良的癥結,工具箱里泛黃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各類故障處理心得。訪談時,開了十二年早餐鋪的陳阿姨說:“每天三點起來磨豆漿、包包子,就想讓大家吃得安心。”

午后的社區廣場上,保潔員們展示快速垃圾分類,三十秒內就能將混合垃圾精準分入四類垃圾桶;維修師傅現場演示管道焊接,火花四濺中,接口處嚴絲合縫。居民們也組隊參與,用志愿者分發的工具嘗試簡易維修,笑聲與喝彩聲此起彼伏。不遠處的“勞動美學市集”里,老式掃帚纏上彩繩變成裝飾品,斑駁的維修工具箱配上手寫感悟,成了獨特的展品。
傍晚,志愿者們將收集到的勞動者故事整理成圖文,貼在新布置的“勞動記憶角”。不少居民駐足觀看,有位大爺指著傳統木工刨子說:“這工具我年輕時也用過,那會兒做家具全靠它。”

此次活動讓基層勞動者的技能與堅守被更多人看見,也讓勞動精神在互動中扎根。正如志愿者所說:“每一份認真工作的樣子都值得被銘記,這便是對‘匠心’最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