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西灣礦區,巨型電鏟與無人駕駛卡車在采場有序作業,生產技術科的調度大屏上,實時跳動的各項生產數據勾勒出礦山的“數字脈搏”。“這里是煤礦生產的‘大腦中樞’,負責全礦生產計劃制定、技術方案優化、智能系統運維等核心工作。”生產技術科科長周明指著墻上的生產進度圖介紹,西灣露天煤礦作為國家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礦井,年產能1500萬噸的背后,是生產技術科主導的23項核心技術創新成果在支撐。
智能開采:從“人拉肩扛”到“指尖操控”
在生產技術科的智能管控中心,一塊30平方米的LED大屏實時顯示著采場三維模型、設備運行狀態、煤層賦存情況等信息。“這套‘露天煤礦智能開采決策系統’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王牌’,整合了地質勘探、剝采計劃、設備調度等8個子系統。”技術骨干劉暢操作著鼠標,屏幕上的采場模型隨之旋轉,“過去編制月度開采計劃需要5名工程師花3天時間,現在系統自動優化方案,2小時就能生成最優開采路徑,剝采比降低了8%,每年節約成本超2000萬元。”
實踐團成員們圍在模擬操作臺前,體驗無人駕駛卡車調度系統。通過手柄發出指令,屏幕上的虛擬卡車立即按照規劃路線完成裝煤、運輸、卸載全流程。“這套系統搭載了5G+北斗雙模定位,定位精度達厘米級,能實現100輛卡車的協同調度,運輸效率比人工駕駛提升15%。”補充道,目前礦區已有32臺無人駕駛設備投入運行,是國內露天煤礦中智能化設備覆蓋率最高的礦區之一。
在鉆孔爆破實驗室,展示了“深孔預裂爆破技術”的創新成果。“傳統爆破會產生大量揚塵和震動,我們通過調整炸藥配比、優化孔網參數,將單響藥量控制在300公斤以內,震動速度降低至1.2cm/s,遠低于國家標準。”他指著一組對比數據說,這項技術使爆破后的塊煤率提高12%,同時減少揚塵污染60%,實現了高效開采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綠色技術:讓“黑色黃金”綻放生態光芒
“露天煤礦如何平衡開采與生態保護?”面對大學學生提問,周明帶著實踐團來到生產技術科的生態修復技術組。墻上的衛星對比圖清晰顯示:2018年礦區還是溝壑縱橫的剝離區,2023年已形成“采場-排土場-復墾區”的階梯式生態鏈。“這得益于我們創新的‘邊開采邊復墾’技術方案。”技術組組長展開復墾規劃圖,“生產技術科根據煤層賦存特點,提前3年制定復墾計劃,將剝離的表土分層存放,開采完成后立即回填,再結合土壤改良技術種植耐旱植物,復墾率達到100%。”
在土壤改良實驗室,實踐團成員們看到技術人員正在測試復墾區土壤樣本。“礦區土壤沙化嚴重,有機質含量不足1%,我們通過添加生物炭、種植豆科植物等技術,將土壤肥力提升至適合牧草生長的水平。”出復墾前后的土壤剖面標本,左側是灰白色沙土,右側是深褐色腐殖土,“現在復墾區種植的紫花苜蓿畝產達800公斤,不僅能固土保水,還能為周邊牧民提供優質飼料。”
針對實踐團成員關心的資源利用率問題,給出了一組亮眼數據:“通過生產技術科研發的‘煤層精細開采技術’,我們將煤炭回采率提升至98.6%,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同時,對剝離的巖石進行分類利用,其中30%用于路基建設,70%用于復墾區填充,實現了‘吃干榨凈’。”
青年對話:在技術傳承中厚植報國情懷
在座談會上,生產技術科的青年工程師們與實踐團成員展開熱烈交流。“從‘煤炭人’到‘能源人’,身份的轉變背后是技術的迭代。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他主導研發的“露天礦邊坡監測預警系統”,通過布設120個傳感器,實現了邊坡變形的實時監測,成功避免了3次潛在滑坡事故。“我們這代青年技術人員,既要傳承老一輩‘艱苦奮斗、敢為人先’的精神,更要扛起‘科技興礦、綠色發展’的責任。”
實踐團成員深受觸動:“以前覺得煤礦就是‘傻大黑粗’,今天才發現這里藏著這么多高科技!特別是看到年輕的工程師們用技術改變礦山面貌,讓我明白能源報國不僅需要熱情,更需要過硬的本領。”
“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接下來將繼續深入陜北能源基地,探訪更多能源企業的技術創新實踐,在行走中感悟科技賦能能源行業的深刻變革,為未來投身能源事業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