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拂過西灣露天煤礦的邊坡,成片的沙棘與苜蓿綠意盎然。實踐團成員們首先來到煤礦調度指揮中心,通過3D可視化系統俯瞰整個礦區全貌。“西灣露天煤礦總面積約45平方公里,年產能達1500萬噸,而我們的水資源循環利用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神延煤炭西灣露天煤礦總工程師張磊的介紹,讓實踐團成員們倍感好奇——在干旱少雨的鄂爾多斯高原,一座大型露天煤礦如何破解“用水難題”?
帶著疑問,實踐團一行來到礦區核心環保設施——水處理廠。剛進入廠區,映入眼簾的不是想象中渾濁的污水池,而是清澈的沉淀池與錯落有致的過濾設備。“這是我們投資2.3億元建設的水處理系統,分為礦井水、生活污水、疏干水三個處理單元,每天可處理各類廢水1.2萬立方米。”水處理廠負責人指著一套藍色罐體設備介紹道,“這套超濾膜系統是‘核心武器’,能將懸浮物濃度從500毫克/升降至5毫克/升以下,處理后的水不僅能用于采礦設備冷卻、煤層灑水降塵,還能滿足周邊農田灌溉標準。”
在礦井水處理車間,實踐團成員們看到,黑色的礦井水首先進入格柵池去除大塊雜質,隨后流入沉淀池進行絮凝沉淀,再經過多介質過濾、超濾、反滲透等工序,最終變成透明清澈的再生水。“你們看,這是處理前后的水樣對比。”王鵬拿出兩個試管,左側水樣呈深褐色,右側則清澈見底。來自中國礦業大學的實踐團成員忍不住用pH試紙測試,結果顯示水質呈中性,“真沒想到,煤礦廢水能處理得這么干凈!”
“處理后的水去哪兒了?”面對學生的提問,帶著大家來到廠區外的循環水管道網絡。“我們構建了‘采場-處理廠-復墾區’的閉環水循環系統,70%的再生水用于采礦生產,30%用于礦區綠化和周邊村莊灌溉。”他指著遠處的復墾區說,“那里曾經是采礦剝離區,我們用再生水灌溉,如今已種植了2000多畝牧草和經濟林,既防治了水土流失,又為當地牧民增加了收入。”
在生態監測站,實踐團成員們通過在線監測系統看到,水處理廠排放口的COD(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指標均優于國家標準,部分指標甚至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我們建立了24小時在線監測系統,數據實時上傳至環保部門,確保每一滴水都達標排放。”西灣露天煤礦環保科科長劉靜介紹,近年來煤礦累計投入環保資金8.7億元,除水處理廠外,還建成了5座攔渣壩、30公里防滲帷幕和10萬平方米人工濕地,礦區植被覆蓋率從開發初期的12%提升至現在的65%。
“煤礦開采難免會對生態造成影響,但我們通過技術創新把影響降到最低,甚至轉化為生態效益。”讓實踐團成員們深受觸動。在座談會上,神延煤炭副總經理分享了一組數據:西灣露天煤礦自2018年投產以來,累計處理各類廢水2800萬立方米,節約地下水開采1500萬立方米,減少COD排放1200噸,相當于保護了3000畝濕地的生態功能。“能源報國不僅是多出煤、出好煤,更要守護好一方綠水青山。”
實踐團指導老師表示:“通過此次參觀,同學們直觀感受到了現代煤礦的綠色發展理念。西灣露天煤礦在水資源循環利用上的實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礦業開發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也讓青年學子看到了能源行業轉型升級的生動案例。”
夕陽西下,實踐團成員們在復墾區的觀景臺合影留念。遠處的采礦設備在夕陽下勾勒出剪影,近處的沙棘林隨風搖曳。“這次實踐讓我明白,能源報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像西灣煤礦這樣,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用科技守護生態底線。”
此次赴神延煤炭西灣露天煤礦的實踐活動是“行走的思政課”的重要環節。接下來,實踐團還將深入陜北能源化工基地,探尋能源企業綠色轉型之路,用腳步丈量能源報國的實踐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