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4 日,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 “農旅煥新,育苗筑夢” 實踐隊支教小隊在安溪縣蓬萊鎮開啟 “開學第一課”。這場融合音樂律動、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課堂,作為校地共建機制下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讓鄉村孩子在多元體驗中觸摸到了文化根脈。
課堂里的 “文化密碼”:從體驗到認同清晨的校園里,藝術與文化的種子同步萌芽。非洲鼓課堂上,孩子們的小手在鼓面跳躍,節奏里藏著對韻律的天然感知;笛子教室中,悠揚樂聲流淌出傳統民樂的溫婉,孩子們專注的眼神里映照著對旋律的熱愛;街舞課上,動感舞姿與青春活力碰撞,展現著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兼容并蓄。
圖為支教隊隊員王韻迪手把手教孩子們吹奏笛子 吳一虹 攝
午后的課程則深植地域文化土壤。硬筆書法課上,孩子們握筆凝神,在 “橫平豎直” 的書寫中體會漢字承載的千年智慧,墨香里浸潤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新式茶飲調飲課上,茶葉與本地荔枝的創意搭配,讓孩子們在親手調制的酸甜口感中,讀懂安溪茶文化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 的深厚內涵;非遺體驗課上,當本土非遺技藝的實物展現在眼前,孩子們的驚嘆聲里,是對家鄉文化的好奇與自豪。

圖為支教隊隊員宋曉瑤教孩子們調制荔枝茶飲 張怡欣 攝
這些課程的設計,緊扣校地共建中 “文化傳承” 的核心目標 —— 將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可觸摸、能參與的體驗,讓鄉村孩子從 “知道家鄉文化” 到 “熱愛家鄉文化”,再到萌發 “傳承家鄉文化” 的自覺。
校地協同的 “傳承之力”:從藍圖到落地“開學第一課” 的文化浸潤,源于校地共建機制的有力支撐。在安溪茶學院與安溪第八中學的共建規劃中,“圍繞茶文化傳承開展科普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是明確的合作方向,而此次支教課程正是這一規劃的快速落地。
茶學院發揮專業優勢,將茶文化研究、非遺保護的學術資源轉化為適合青少年的教學內容 —— 比如把茶學專業知識設計成趣味調飲課,讓高深學問變得通俗易懂;地方學校則依托本土資源,為課程提供鮮活素材,讓孩子們在熟悉的地域文化場景中學習,避免文化傳承 “懸浮化”。這種 “高校出智、地方出力” 的協同模式,讓文化傳承有了可持續的生命力。
正如支教隊員所說:“我們希望通過課程,讓孩子們明白,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融入生活的印記。” 而這種認知的傳遞,正是校地攜手賦予文化傳承的獨特力量。
童年里的 “文化種子”:從今天到未來課堂上,有孩子在書法作品旁寫下 “我愛漢字”,有孩子把自己調制的茶飲小心翼翼帶回家分享,有孩子在非遺體驗后追問 “這些技藝還能學嗎”…… 這些細節里,藏著文化傳承最珍貴的萌芽。
“開學第一課” 雖短,卻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而這顆種子的生長,離不開校地共建持續提供的養分 —— 隨著合作深入,更多融合地域特色的課程將走進課堂,更多文化實踐活動將搭建平臺,讓鄉村孩子不僅是文化的學習者,更能成為家鄉文化的小小傳播者。
在高校與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傳承不再是孤立的口號,而是融入教育日常的實踐。當鄉村孩子的童年里深深扎根家鄉文化的根脈,他們的成長之路,也必將成為傳承與發揚本土文化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