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鵲村的科技田園:當綠色稻田遇見植物工廠
在嘉善縣西塘鎮鴉鵲村,青瓦白墻依舊倒映著水鄉的靜謐,田埂間卻涌動著現代農業的科技熱潮。近日,嘉興大學鵲禾項目團隊走進這片土地,探尋 “科技育苗 + 智慧種田” 如何重塑傳統農業的生產范式。當成員們踏入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現代農業中試基地”,撲面而來的不是泥土的芬芳,而是智能溫室里精密儀器的嗡鳴——這座藏于江南水鄉的 “植物工廠”,正上演著一場靜悄悄的農業革命。
一、智能溫室里的 “植物實驗室”
在中試基地核心區,智能玻璃溫室整齊排列,如同鑲嵌在稻田中的水晶盒子。透過雙層中空玻璃望去,草莓幼苗在氣培管道中舒展根系,蝴蝶蘭組培苗在無糖培養基上迸發新葉,與傳統農田的耕作場景形成鮮明對比。在這里,智能系統動態調節光照、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為不同作物定制 “生長日歷”。這種堪比實驗室的精細化管控,讓曾經 “靠天吃飯” 的農田變成了可控的植物生長車間。
二、共富大棚里的收益革命
穿過中試基地,共富大棚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村民正在采摘的“太空小番茄”枝繁葉茂,每串果實都均勻接受光照。這種成就源于“科研成果+產業應用”的無縫對接:基地采用“高校研發—企業轉化—農戶參與”的共富模式,研發的高端盆栽花卉通過上海江蘇等地的高端商場直銷,水培蔬菜實現“從實驗室到餐桌”48小時直達,供應長三角百余家精品超市。科技不僅帶來經濟效益,更勾勒出綠色農業的新圖景。
三、從試驗田到示范帶:長三角農業新范式
站在基地頂樓遠眺,200多畝地的共富大棚在田間整齊排列,五顏六色的農作物相映成輝,構成傳統農業與數字科技交織的獨特景觀。這里誕生的“鴉鵲模式”,正沿著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向外輻射。
中試基地不僅培育種苗,更在培育農業現代化的基因。基地構建的“研發—中試—轉化”全鏈條,已形成可復制的技術輸出模式。
當暮色降臨,智能溫室的補光燈次第亮起,為幼苗披上溫柔的光衣。這片曾經承載著“魚米之鄉”美譽的土地,正用科技重新定義“春種秋收”:不再依賴季節輪回,而是讓每個季節都成為豐收的可能。從植物工廠延伸開去的,不僅是標準化的種植技術,更是鄉村振興的全新路徑——當科技之根深扎鄉土,千年農田正在孕育屬于未來的豐收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