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敬老情 青春逐夢新時代
時間:2025-04-22 13:20:48 關注:
薪火相傳敬老情 青春逐夢新時代
——202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班主題團日活動紀實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厚植青年團員尊老敬老情懷,2025年4月20日至21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2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班團支部精心策劃并開展“青春社區行”主題團日活動。團員代表走進老年人活動房開展暖心慰問,并通過總結分享會深化活動內涵,以實踐與感悟的雙向融合,展現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與精神風貌。
一、踏訪夕陽紅:以青春之名傳遞溫暖
2025年4月20日下午,春日的陽光灑在淮北的街巷,202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班6名團員代表在團支書付翱的帶領下,滿懷熱忱前往老年人活動房。這座位于城郊的活動房,承載著數十位老人的日常起居與精神寄托。由于路途偏遠,同學們幾經輾轉才抵達目的地,卻絲毫未減服務熱情。
走進活動房,溫馨的氛圍撲面而來。老人們圍坐在院落中,笑容和藹地迎接這群年輕面孔。團員們迅速分組行動,有的搬來椅子與老人并肩而坐,有的遞上提前準備的水果點心,一場跨越代際的對話就此展開。首先團員們陪伴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獨居老人。老人曾在改革開放初期帶領村民開山修路,用十年時間打通了村莊與外界的通道,讓無數孩子得以走出大山求學。“那時候沒有機械,全靠肩挑手扛,磨破了多少雙鞋,流了多少汗……”老人的講述讓同學們眼眶濕潤,他們深刻體會到脫貧攻堅背后凝聚著無數奮斗者的心血。
在另一處角落,盧雪兒同學和其他女同學們正耐心地教一位老人使用智能手機。老人因子女遠在外地,渴望通過視頻與家人聯系,卻苦于操作困難。盧雪兒同學從最基礎的界面解鎖開始,一步步演示視頻通話、語音聊天的步驟。當老人成功看到屏幕那頭孫子的笑臉時,激動地握住她的手:“丫頭,謝謝你!這下我能天天‘見’著孩子了!”這一刻,科技的溫度與人文關懷交織,成為活動中最動人的注腳。
活動現場,團員們還為老人們準備了豐富的節目。吉他彈唱《當你老了》、詩朗誦《致敬歲月》、魔術表演等輪番上陣,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老人們紛紛鼓掌,有的甚至跟著節奏輕聲哼唱。臨走前,同學們與老人們合影留念,一位老人拉著團支書付翱同學的手不舍地說:“孩子們,常來啊!”簡單的話語,飽含著對陪伴的渴望,也讓同學們更加堅定了踐行志愿精神的決心。
二、思悟成長路:在分享中凝聚奮進力量
2025年4月21日晚上7點半,文津樓C307教室燈火通明,2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班全體同學齊聚一堂,開展主題團日活動總結分享會。團支書付翱同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系統回顧了慰問活動的籌備過程、精彩瞬間與暖心故事。她特別提到:“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志愿服務,更是一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老人們的奮斗史、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激勵著我們青年一代勇擔使命。”
在分享環節,袁文富同學與盧雪兒同學作為代表,結合自身經歷進行了深度交流。袁文富同學動情地說:“與修路老人的對話,讓我看到了改革開放的縮影。他們用青春為鄉村鋪就希望之路,而我們這一代更應接過接力棒,用專業知識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他還呼吁同學們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傾聽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我們的陪伴或許能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盧雪兒同學則從“科技助老”的角度分享感悟:“在教老人使用手機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數字時代的‘鴻溝’依然存在。作為智能科學專業的學生,我們有責任用所學技術為老年人搭建便利橋梁,讓科技更有溫度。”她講述的一位失明老人雖行動不便,卻始終保持樂觀的故事,更讓在場同學深受觸動。
兩位同學的發言引發熱烈反響。團支書付翱同學提出:“我們可以定期組織‘科技助老’課堂,把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并建議:“將老人們的奮斗故事整理成文字或視頻,作為珍貴的教育資源在校園內傳播。”討論中,同學們的思維碰撞出創新火花,志愿服務的長效化、專業化方向逐漸明晰。
三、踐行新使命:以行動續寫青春篇章
此次主題團日活動,既是一次愛心傳遞的實踐,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教育課。通過與老人的深度交流,團員們不僅傳承了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更從老一輩奮斗者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而總結分享會的開展,則讓實踐經驗升華為理性思考,進一步凝聚了班級向心力。
活動結束后,2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班迅速成立“青春助老”志愿服務隊,計劃每月開展一次“科技助老”活動,并與老年人活動房建立長期幫扶關系。同學們還將結合專業特長,開發適老化手機應用、制作智能設備使用教程,讓科技更好地服務老年群體。正如輔導員在總結會上所說:“希望同學們以此次活動為起點,將敬老愛老融入日常,用青春的熱情與智慧,書寫新時代青年的擔當答卷。”
歲月流轉,溫暖長存。2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班的同學們將繼續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服務社會中錘煉本領,在關愛他人中升華自我,讓青春在傳承與創新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圖:江璐/文:江璐/審核:汪楊 付翱
作者:江璐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2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班團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