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黔西市化屋村視察時強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為積極響應這一重要指示,貴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繡彩黔行”實踐隊近日深入化屋村,依托“博士村長”項目,深入探尋苗繡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內在聯系。

此次調研活動得到了化屋村村委會的熱情接待。實踐隊與村委干部圍繞“苗繡產業與文旅融合”主題展開座談。會上,楊主任分享了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1萬余元增長至如今的3萬余元的顯著變化,并指出這一成就離不開非遺傳承的強力推動。通過組織資深繡娘進行系統培訓,化屋村已構建起“老帶新+訂單驅動”的傳承機制,有效促進了苗繡技藝的活態傳承。

隨后,實踐隊參觀了苗繡展示館,被館內100余件跨越百年的繡品深深震撼。這些繡品中,蝴蝶媽媽、楓樹圖騰等高頻紋樣暗合黃金分割比例,不僅展現了苗繡文化的深厚底蘊,還通過與現代服飾和文創產品的融合,使這一古老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在苗繡車間,實踐隊員們化身“學徒”,親身體驗苗繡制作過程,深刻感受到苗繡技藝的精湛和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還了解到工坊引入的數字化技術為苗繡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全面了解貴州苗族刺繡市場的接受度與消費趨勢,實踐隊在化屋村及周邊區域廣泛發放調查問卷。調研結果顯示,隨著文化體驗和個性化商品需求的增長,貴州苗繡市場需求穩步上升。消費者普遍認可其藝術價值及民族文化特色,尤其是年輕群體更偏好結合現代時尚的苗繡產品。這一反饋彰顯了苗繡產業的巨大潛力。

此外,實踐隊還探訪了烏江源百里畫廊,欣賞了自然美景,品味了地道鄉村美食。調查發現,游客對苗繡精美工藝的欣賞顯著提升了購買意愿,有力推動了苗繡產品的銷售,為化屋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化屋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為苗繡等非遺文化傳承提供了有力保障。部分游客在交流中表示,愿意隨著非遺產品需求增長學習苗繡技藝,這進一步展現了苗繡文化的獨特吸引力。

本次調研中,“繡彩黔行”實踐隊以化屋村為例,深入探究苗繡產業。總結出非遺文化生命力的關鍵在于與時俱進,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市場需求結合,實現保護與利用的平衡。同時,實踐隊強調非遺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至關重要,形成雙贏局面,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展望未來,苗繡等非遺文化將在傳承與創新中,更堅定地走向世界,成為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瑰寶,共同繪制中華民族文化家園的絢麗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