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紅綠協同發展調研:為鄉村振興鋪就創新之路
2025年,廣西師范大學一支聚焦鄉村振興的調研團隊,深入廣西鄉村,開展了一項關于紅色文化資源與綠色生態稟賦協同發展的探索之旅。他們以“戰略導向 - 要素稟賦 - 實踐場域”為分析框架,旨在為鄉村振興提供創新理論與實踐路徑。
多維度調研,挖掘鄉村潛力

為全面深入了解鄉村,挖掘紅綠協同發展潛力,團隊深入廣西全州縣和資源縣的 20 個村落。調研中,他們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力求獲取準確信息。
問卷調查時,團隊成員耐心向村民解釋問卷目的、意義和填寫方法。面對不識字的村民,成員逐字逐句解讀,再依回答認真記錄。有的成員先與村民拉家常,營造輕松氛圍,只為收集真實數據。
與村委會交流時,團隊準備充分,從歷史沿革、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到當前面臨的資金短缺、人才外流、技術落后等問題,再到未來規劃,深入探討。村委會工作人員豐富的基層經驗和對村落的了解,為團隊提供了宏觀視角。
走進村民家中訪談,更是讓團隊觸摸到鄉村發展的脈搏。他們與村民圍坐,在客廳或庭院,泡上熱茶,傾聽村民講述生活故事,了解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對綠色生態資源的看法,以及對鄉村未來發展的期望。這些質樸的聲音,為研究注入了鮮活力量。
構建創新模型,探索發展路徑

調研結束后,團隊迎來處理海量資料的挑戰。面對堆積如山的資料,他們嚴謹分類篩選,剔除無效數據,確保每份資料都能為分析提供支撐。
在數據分析階段,團隊發揮專業優勢,運用先進統計方法和工具,對數據深入挖掘。團隊基于深入的調研數據,進行系統性梳理與整合,成功轉化為項目成果,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調研價值。經過無數次討論驗證,提出 “紅綠雙色協同發展雙螺旋模型”。該模型揭示了紅色文化基因與綠色生態資本通過資源耦合、價值共振、能量交換三重機制,形成螺旋上升的協同發展態勢。
該項目成果將村落劃分為四類典型發展模式,其中 “強紅色賦能 - 強綠色賦能” 的雙色協同發展模式最具優勢。該模式借助紅色文旅的強大牽引,吸引游客,帶動鄉村經濟;以綠色產業為堅實支撐,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生態養殖等;依靠生態治理守護綠水青山,打造宜居宜業環境,實現經濟、文化、生態協調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理想模式。
理論與實踐并重,推動鄉村振興

該項目成果具有深遠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理論上,它填補多要素協同發展理論在鄉村場域的應用空白,為學術研究提供新視角。其構建的邊疆民族地區紅綠協同發展理論模型,豐富了區域發展理論體系。其完善的鄉村振興價值共創理論體系,讓人們對鄉村振興內涵和路徑有了更深入理解。其拓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路徑,為促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提供理論支持。
實踐上,項目成果通過構建紅綠要素協同配置機制,破解了資源稟賦與發展效能的結構性矛盾。研究提出的協同治理框架,在邊疆多民族聚居區展現出顯著適配性,創新了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現代化實踐路徑。此研究探索出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生態資源智慧化管理的協同路徑,拓展鄉村振興的數字化轉型方法論。這也為革命老區與生態功能區疊加區域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行的制度解。
團隊負責人表示:“此次調研為廣西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探索,后續我們將繼續關注鄉村發展,為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研究成果落地,通過舉辦研討會、實地指導等方式,助力廣西乃至全國類似地區鄉村實現經濟、文化、生態協調發展,讓鄉村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