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園學子護魚燈古韻,青春力量續非遺新篇
2025年1月10日黃海之濱·濤雒古渡電(通訊員 王喆)
在文化傳承的浪潮中,曲阜師范大學(簡稱“曲園” )的學子們勇挑重擔。“魚燈探源·雒韻興揚”團隊奔赴黃海之濱的濤雒古渡,為守護濤雒魚燈這一古老非遺文化、續寫非遺傳承新篇章全力以赴,用青春力量奏響了文化傳承的動人樂章。
濤雒魚燈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明初。最初,它是漁民為應對黑夜照明而制作的簡易工具,隨著時間推移,融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漁民們在魚燈上繪制花卉圖案,寫上吉祥話語,使其成為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的文化瑰寶。制作魚燈的工藝十分講究,竹骨要選紋理細膩、質地堅韌的竹子,才能保證骨架穩固;彩紙選用紅、黃、綠等鮮艷顏色,象征吉祥活力;黑色點睛之筆讓魚燈靈動有神。節慶時,魚燈成列,光影交錯,呈現出“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美妙場景,是濤雒鎮獨特的文化符號,承載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濤雒魚燈的傳承陷入困境。現代照明技術的普及,使魚燈的實用功能逐漸喪失。城市化進程中,大量年輕人離開家鄉前往城市發展,以成家廒頭村為例,曾經600多戶從事魚燈制作,如今僅剩十來家,傳承人群體嚴重萎縮。同時,文化消費觀念的轉變,讓人們更傾向于追求新穎、便捷的文化產品,復雜且耗時的魚燈制作技藝難以滿足現代快節奏的文化消費需求,魚燈在市場上逐漸被邊緣化。
面對困境,曲園學子們沒有退縮。“魚燈探源·雒韻興揚”團隊深入濤雒古渡,經過多方努力,找到了堅守魚燈制作數十年的成師傅。成師傅雖年事已高且面臨后繼無人的難題,但依然熱情地向同學們傳授技藝。
制作魚燈工序繁瑣,每一步都考驗著技藝和耐心。選竹時,成師傅拿起竹子,輕輕敲擊,憑借經驗告訴同學們:“竹子紋理均勻緊密,做出的骨架才堅固耐用。”破篾時,刀具在他手中熟練切割,竹條均勻分離,他不忘叮囑:“破篾時要專注,控制好力道,注意安全。”扎架環節,他強調:“角度偏差會使形狀走樣,連接點不牢固框架就會散架。”彩繪環節更是關鍵,成師傅用藍色展現大海的深邃,用紅色寄托對生活的熱情,每一筆都飽含漁家文化的精髓。
同學們從生疏到熟練,在不斷嘗試中成長。制作過程中,他們遭遇過竹條斷裂、彩繪失誤等問題,但憑借對傳承魚燈文化的堅定信念,相互鼓勵,不斷改進。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學會了制作技藝,更從成師傅身上感受到了堅守傳統技藝的精神力量。
為續寫非遺傳承新篇章,團隊制定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在新媒體傳播方面,團隊成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制作了大量精美的短視頻和圖文推文,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展示魚燈的制作過程、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這些內容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點贊,讓濤雒魚燈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濤雒魚燈這一古老的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團隊成員們堅定地表示。他們深知,傳承非遺文化不僅是對過去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責任。
濤雒魚燈,作為非遺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濤雒鎮人民世代生活與海洋文化交融的結晶,見證了沿海地區的漁業發展、民俗演變和社會變遷,為研究地域文化、民俗學、歷史學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和文化樣本。從藝術價值來看,魚燈的制作工藝融合了竹編、繪畫、紙藝等多種民間技藝,其獨特的造型、鮮艷的色彩和精巧的制作手法,展現了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和創造力,豐富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寶庫。在精神層面,魚燈所蘊含的吉祥寓意和美好祈愿,如年年有余、平安順遂等,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寄托,它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承著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維系著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
如今,在曲園學子和像成師傅這樣的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濤雒魚燈逐漸擺脫瀕危困境,重煥生機。曲園學子們用青春力量守護著魚燈古韻,為非遺傳承續寫著嶄新篇章。未來,他們將繼續秉持初心,探索更多傳承路徑,讓濤雒魚燈這一文化瑰寶在歷史長河中持續閃耀,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更多力量,讓這一非遺文化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文化浪潮中代代相傳、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