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作為中國唯一的科技城的綿陽,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近日,西南醫科大學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川渝實踐調研團前往綿陽市開展專題學習調研,深刻領悟綿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意義與實踐路徑。
在綿陽園藝山中物院科技孵化基地,團隊聆聽相關負責人介紹,負責人從環保新材料研發、新能源運用到綠色智能制造技術等領域的創新探索,借助孵化園提供的平臺與資源,致力于將綠色低碳思想與產業化緊密結合,將綠色高新技術從實驗室推向市場,加速綠色高新技術的孵化與成長。相信在未來的不久,綠色創新成果能夠在更廣闊的天地中落地生根,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

(圖為調研團與園藝山中物院科技孵化基地負責人合影 嚴俊豪、楊玲、蔣樹林
攝)
調研團還來到綿陽市武都引水工程起始地武都鎮。武都引水工程被鄧小平同志譽為“第二個都江堰”,是具有防洪、灌溉、生態環保、國土資源保護、工業、生活供水、旅游以及發電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當地負責人介紹到,武都引水工程打贏綠水保衛戰首先就是“清勢亂”,按時尋庫檢查,明確管理范圍。其次同三級地方建立了綜合執法隊,警民聯動共同進行管理;并且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最后建立了三級核輻保護的工作制度,村社與管理單位聯動參與,利用手機互聯網實時傳遞新動態。采訪結束后,調研團與當地黨員、工作人員一起參與到“黨員凈岸巡河”活動當中,共同保衛武都水庫的環境,為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武引夢”貢獻力量,譜寫好四川水利高質量發展之武引篇章。

(圖為調研團參與武都引水工程“黨員凈岸巡河”活動 嚴俊豪、楊玲、蔣樹林
攝)
綿陽市三臺縣河湖保護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加強數據賦能,積極探索在線水位視頻監測、無人機監測等科技手段的運用,精準定位污染源,提高生態保護效率。在這里調研團領略到了如今“山抱水,水漫山,山襯水,水映山”郪江自然環境,山水一色,形成水乳交融的天然畫卷。三臺縣河湖保護中心駱股長談到,郪江流域“4+2”河道清理監督模式已入選全國基層河湖管護典型案例,該模式也在綿陽市各縣(市、區)全面推廣,下一步,他們將積極探索和創新更多的基層河湖管護經驗,切實守護一江碧水。

(圖為調研團與三臺縣河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合影 嚴俊豪、楊玲、蔣樹林
攝)
此次西南醫科大學調研團的綿陽之行成果顯著。通過此次調研,團隊了解到綿陽市正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未來團隊將進一步深入長江經濟帶川渝各地,在守護長江、建設美麗中國的征程中,書寫屬于這一代青年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