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的滾滾浪潮中,傳統文化恰似一座蘊含無盡寶藏的富礦,靜靜等待著人們去發掘、去傳承。2005年1月10日,曲阜師范大學“魚燈探源·雒韻興揚”團隊滿懷熱忱,奔赴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成家廒頭村,一場意義深遠的魚燈傳承實踐活動就此拉開帷幕,為古老的魚燈文化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

濤雒魚燈的歷史,猶如一條源遠流長的長河,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它可追溯到商周時期。那時,沿海漁民為了祈求出海平安、漁業豐收,巧用竹篾為骨、彩紙作鱗,精心制作出魚形燈盞。每至夜晚,漁民們舞動著這些魚燈,模仿魚群游動的姿態,場面頗為壯觀。久而久之,魚燈逐漸融入到歲時年節的慶典之中,成為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符號。另一種說法是,最初魚燈只是漁民們為解決夜間照明難題而制作的工具。但隨著時間的流轉,人們在魚燈上繪制了精美的花卉圖案,寫上充滿吉祥寓意的字眼,魚燈便承載起了年年有余、豐收吉祥的美好祈愿。當地流傳的民謠“照,照,照毛蟲,照得毛蟲害腚疼,針錐扎,麻線縫……”,更是生動地展現了魚燈與當地百姓生活的緊密關聯。在成家廒頭村,素有“北有濰坊風箏,南有廒頭燈籠”的美譽,往昔幾乎家家戶戶都參與魚燈制作。每一盞魚燈的背后,不僅寄托著美好的祝愿,更凝聚著代代相傳的匠人精神。

然而,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塑料玩具等新興事物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濤雒魚燈制作這門傳統手藝在當地逐漸走向衰落。曾經,成家廒頭村有600多戶從事魚燈籠制作,而如今,卻只剩下寥寥十來家。面對這一嚴峻困境,“魚燈探源·雒韻興揚”團隊毅然踏上了傳承魚燈文化的艱辛征程。
團隊成員開啟的第一步便是深入溯源尋根。他們一頭扎進圖書館古籍室和地方文化館,在堆積如山的故紙堆與陳舊的老物件中,努力探尋魚燈的起源蹤跡。走訪老藝人時,隊員們了解到當地魚燈制作工序極為嚴苛,其中的門道紛繁復雜。比如在選竹環節,必須選用特定年份的毛竹,因為這種竹子柔韌性與堅韌度恰到好處,只有它才能撐起魚燈優美且穩固的造型。而彩繪所用的顏料,均采自天然礦石和植物,經過多道研磨、調配工序后,繪制出的色彩歷經百年也不會褪色,盡顯傳統工藝的精妙之處。
在實踐基地,魚燈傳承人成積森師傅毫無保留地親自傳授技藝。制作魚燈,從選竹、破篾、扎架,到裱糊、彩繪、裝飾,每一道工序都飽含著先輩們的無窮智慧。就拿制作葦蒲桿骨架來說,每年臘月,師傅們會把生長在濕地的葦蒲桿收割回來,裁成特定尺寸的小段,然后彎成圈狀存放起來,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因制作數量過多而導致存放不便或意外損壞。師傅們還會使用一種釘有四個規律釘子的工具,將葦蒲桿彎折成所需的形狀,充分展現出古人的奇思妙想和非遺純手工制作的獨特魅力。在師傅們的巧手下,幾根葦蒲桿上下翻飛,轉眼間,一個精巧又結實的魚型骨架便呈現在眼前。除了骨架,魚燈制作還離不開兩種特殊的紙。一種是“魚肚子紙”,師傅們先將普通白紙裁剪好,再用手工調制的漿糊均勻涂抹在魚型骨架的上下兩側;另一種是“魚衣子紙”,師傅們在魚形印版上涂上鮮艷的紅色,把紙平整地鋪蓋在印版上,接著用蘿卜在上面來回滑動幾下,魚的形狀便清晰地顯現出來,隨后用漿糊將其穩穩地糊在魚身上。最后,再用特制的涂料為魚身精心涂抹上色,至此,一盞精美絕倫的魚燈才算制作完成。

大學生們在學習制作魚燈的過程中,遭遇了諸多困難。編竹篾時,鋒利的篾條常常割破手指;扎架過程中,框架也容易出現松散的情況。但他們并未因此而退縮,反而鼓足干勁,反復練習。哪怕手指磨破了,簡單纏上創可貼后便繼續投入學習。在裱糊后的魚燈上,他們不僅繪制了錦鯉躍龍門、荷花映雙魚等傳統吉祥圖案,還巧妙地融入現代創意元素,讓魚燈在保留古韻的同時,又煥發出嶄新的活力,引得成積森師傅連連稱贊。

“拯救魚燈,不僅僅是傳承一門技藝,更是守護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團隊成員堅定地表示,他們希望通過多種途徑,喚起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化的關注,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為此,團隊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精心制作并發布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短視頻,詳細展示魚燈的制作過程,這些視頻一經發布便收獲了大量的點贊與轉發,成功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此外,他們還積極開發魚燈主題的文創產品,如小巧精致的鑰匙扣、時尚個性的手機殼等。這些文創產品在校園和周邊社區一經推出,便受到了熱烈歡迎,不僅有效地傳播了魚燈文化,還為魚燈傳承工作籌集了一定的資金。
如今,在“魚燈探源·雒韻興揚”團隊和眾多傳承者的共同努力下,濤雒魚燈已逐漸從瀕危的絕境中掙脫出來,重燃希望之火。它宛如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一頭連接著先民的無窮智慧,另一頭則通向充滿希望的未來。每一盞魚燈,都凝聚著世代漁家的美好祈愿和匠人們執著的堅守。曲阜師大的這支團隊憑借著青春的蓬勃力量,勇立時代潮頭,攜手各方傳承者乘風破浪,讓這盞閃耀在黃海之濱的文化明燈持續散發璀璨光芒,為非遺傳承事業續寫著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