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號召更多青年加入到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公益行動中來。西安財經大學“守遺匠心隊”赴寶雞鳳翔,探訪非遺匠人,感悟匠心之美,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三下鄉之旅。
泥塑匠心:傳統技藝的現代演繹
泥塑園內,各種泥塑作品栩栩如生,展現匠人卓越技藝與深厚文化底蘊。從選材到上色,每一道工序都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與創新融合。在與第六代泥塑傳承人韓建斌交流的過程中,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韓建斌強調“在傳統中創新”,其創作理念激勵著我們不斷探索文化傳承的新路徑。
在胡全讓的“雍州泥人”工作室中,隊員們見證了從佛像到生肖、從人物到景觀的多樣化泥塑作品,每件作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景。胡全讓強調,泥塑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傳遞,它承載著歷史與時代的記憶。他結合時代特點,創作出《銘記黨恩》、《消防勇士》等現代感十足的泥塑作品,贏得了廣泛贊譽。
在專業指導下,隊員們親手制作泥塑,雖顯稚嫩,卻滿載對傳統文化的敬意與熱愛。這一實踐,讓泥塑藝術更加貼近生活,加深了隊員們對文化傳承的理解。
繡夢千年:針線間的文化傳承
團隊拜訪了高級工藝美術師姚懷俠和刺繡傳承人趙秀芳,姚懷俠其家族世代刺繡,技藝精湛。趙秀芳自幼學藝,作品廣受贊譽,并積極參與推廣刺繡文化。她強調政府支持及活動舉辦的重要性,同時積極向年輕一代傳授技藝,助力刺繡傳承。此次調研,隊員們深感刺繡藝術的魅力與傳承的艱辛,認識到保護和發展刺繡文化的緊迫性。
版繪春秋:木版年畫的歲月印記
鳳翔木版年畫,源起唐宋,盛于明清,其制作復雜,需經選材、刻版、印刷等多道工序,以其鮮明色彩、生動造型深受百姓喜愛,被譽為“東方智慧結晶”。邰氏家族自16世紀初便以年畫為業,至今已傳20代。邰偉偉,第16代傳承人,自幼受父親教導,技藝精湛。邰偉偉強調,年畫不僅是節日裝飾,更蘊含深厚民俗意義,廣泛應用于各類重要場合。
光影皮影:匠心獨運的古老藝術
傳承人劉亞利(劉一刀),以其五十年匠心獨運,將皮影藝術推向新高度,被譽為“西府皮影第一刀”。劉氏皮影色彩艷麗、線條流暢,制作流程嚴謹,需經選皮、制皮等八道工序,耗時一個月之久。劉老師強調皮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并重,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融合,創作出深受喜愛的十二生肖、仕女圖等作品。他以匠人之心,精準刻畫人物,使皮影栩栩如生,煥發新生。
館藏瑰寶:歷史與現代的對話空間
博物館藏品豐富,涵蓋金、銀、銅、鐵、陶、玉等多種材質,總數達4800件(套),其中珍貴文物367件(套)。代表性文物如雍城遺址的紋飾瓦當、戰國射宴紋銅壺等,無不彰顯著鳳翔的歷史輝煌。此外,博物館還藏有明代圣旨、黎元洪書法等珍貴文物,進一步豐富了其文化內涵。文化館內,泥塑、木版年畫、西秦刺繡、剪紙等非遺瑰寶琳瑯滿目,展現了西北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與歷史變遷。
此次參觀,隊員們認識到非遺傳承的重要性,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我們呼吁更多人走進非遺世界,共同守護這份寶貴遺產,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綻放新光彩。
此次社會實踐,隊員們不僅收獲了知識的滋養,更深刻體會到了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每一位非遺傳承人的故事,都是對“匠心”二字的最好詮釋,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守護著這份民族的記憶與驕傲。未來,隊員們將帶著這份寶貴的經歷與感悟,繼續前行,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