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春秋塑大儒,百年歲月見新篇——薪火相傳實踐隊探索智慧“公孫模式”
時間:2024-09-04 11:19:55 關注:
為了解智慧社區建設的前沿理念與成果,進一步探究新質生產力在社區建設中的應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薪火相傳實踐隊于9月3日前往淄博市淄川區將軍路街道公孫社區,通過實地考察、深入交流等方式,探究學習公孫社區在智慧化轉型中的先進經驗。
智慧平臺“有力”,釋放文明實踐新活力
初入公孫社區,隊員們被這里前沿的科技應用和精細化的管理模式所震撼。講解員介紹道:“這個平臺具有信息采集、日常巡防、視頻監控、應急指揮、統計分析等功能。目前,我們依托智能水表、智能煙感、智能照明、高空拋物監控、養老服務等,初步實現了服務與管理的智能化。”智慧公孫平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前沿技術,將社區治理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實踐隊員們親眼見證了平臺如何高效整合各方資源,實現社區問題的快速發現、精準派單和有效處置。這種科技賦能社區治理的實踐,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現代科技對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巨大潛力。實踐隊員侯博文在參觀完后分享道:“智慧公孫平臺仿佛是一個巨大的智慧大腦,它用數據說話,用科技解決問題,讓我看到了未來社區治理的無限可能。”
公孫史館“上新”,筑牢文明實踐新基石
“古韻流傳代代情,文化底蘊薈萃成。”為探尋文化振興、鄉村振興道路,深入了解公孫文化,薪火相傳實踐隊實地參觀了公孫史館。
史館以“一核兩線五治十史”為主線,講述了公孫村的千年歷史傳承和近現代以來公孫村在黨組織領導下農村發展的巨大變化,展示一個村莊文明之源的千年歷史,探索了一種鄉村美好基層治理的路徑。跟隨講解員林虹君的腳步,隊員們深入公孫史館,學習公孫村從西漢、明清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再到鄉村舊貌和新時代新農村的千年史線和百年紅線與在黨的領導下,建設的“自治、德治、信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治理公孫模式。
鄉村振興、文化振興不僅要通過產業創新、文化挖掘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更要保留和弘揚地方特色文化,增強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軟實力,提升農民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薪火相傳實踐隊從公孫村新時代新風貌中,看文化傳承的古韻猶存,見時代創新的歷史變革。
陣地建設“完備”,夯實文明實踐硬基礎
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又走進公孫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大家小院”,這里不僅是居民們交流互動、共享文化的溫馨空間,更是智慧社區建設成果惠及民生的生動展現。
據了解,該實踐站總投資200余萬元。在這里,隊員們不僅參觀了包括理論宣講室、自習室、心理和法律咨詢室、書畫室、文體活動室等在內的豐富場所和硬件設施,還親身觀摩了社區開辦的京劇課。“我們社區會邀請專業的老師,為社區居民開展特色課程。居民們可以根據愛好報名自己喜歡的課程。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居民們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養,還能夠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學習的樂趣和成果。”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道。
實踐隊員在走訪公孫村文明實踐中心時,紛紛驚嘆于內部設施的健全與功能區的強大。“我們設立這一實踐中心,初衷是給居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在這里可以滿足全年齡人群的需要。我們還專門設立了書記溝通處,村民們可以來這里和書記反應問題,提出建議。”講解員向隊員們說到。
在走訪調研中,實踐隊員們不僅見證了智慧社區建設的累累碩果,更深刻體會到了科技賦能社會治理的無限可能。同時,他們認識到,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其在優化資源配置、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居民參與等方面的潛力正逐步釋放,為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
作者:羅焜 韓子欣 來源: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薪火相傳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