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綠意盎然的田埂上,看著智能農機穿梭其間,仿佛步入了現代農業的夢幻之境。那些課本上描繪的現代農業圖景,竟如此生動地展現在了我們眼前!”這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語”你同行實踐隊隊員栗慧澤在參觀鑫誠田園生態旅游區后和隊員們分享的感受。智能溫室里,作物在精準調控的光照與溫濕度下茁壯成長,老師課上講述的現代農業技術,在這里一一“兌現”,這種知識與實踐無縫對接的“沉浸式”體驗,讓她不禁感嘆:“原來,現代農業的智能化、高效化已經如此觸手可及!”
盛夏啟航,為深入調查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與前景,8月20日起,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語”你同行實踐隊秉承“以學促行,以行踐學”的理念,響應“小我融入時代洪流,青春鑄就國家輝煌”的號召,在山東省惠民縣開展了“文旅興農,共繪鄉村振興新畫卷”的實踐征程。實踐隊深入調查惠民縣各大文化景點的運行模式與發展環境,結合當地非遺傳承與農業發展進行重點人物訪談,并結合地域文化特色,為當地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原創IP形象及其配套文創產品,以手繪形式記錄實踐過程,以創意賦能鄉村振興。深度挖掘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潛力與價值,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
實踐隊手繪漫畫劉天韻淇繪
承古啟今風雅頌,融文旅繪景常新
探秘新文脈,共塑‘圣’影新輝,在追尋文化創新的征途上,“語”你同行實踐隊踏上了孫子兵法城之旅。
孫子兵法城以15座大殿和224間廂房全面展示博大精深、享譽中外的《孫子兵法》蘊含的兵家智慧,一磚一瓦間,隊員們仿佛聽到歷史的回響,感受到兵圣孫武那超越時代的戰略思維與卓越智慧。
實踐隊成員參觀大殿古戰場復原圖 周琛雨 攝
迷宮再現兵陣、“三十六計”游戲、兵法城體驗基地……孫子兵法城借助數字技術,深入挖掘孫子文化與紅色文化,形成孫子文化研學游等精品線路,打造世界兵學文化IP,以“文旅+數字”的模式將孫子智慧更具深度、更富內涵地融入城市發展中,讓孫子文化“活”過來。“《孫子兵法》的智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啟示意義,推動孫子文化在交流互動中融合創新必將為鄉村振興激蕩出更具活力的力量!”實踐隊員高雨璇在參觀后感慨道。
“要有骨氣,只要我們活著,就革命到底,勝利是屬于我們的。”共產黨人胡恒熙如是說。懷揣著對過往歷史的無上崇敬與革命魂靈的深切追思,實踐隊一行踏訪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于歷史塵埃中追思先烈,汲取前行的磅礴力量。
實踐隊成員踏訪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 周琛雨 攝
在紀錄片細膩筆觸與講解員深情敘述的引領下,實踐隊成員仿佛穿越時空,親歷“邊區慈母”馬振華的無私大愛,“地下尖兵”王壯基的智勇雙全,“巾幗豪杰”吳洪英的英勇無畏……這些革命先輩的事跡,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渤海大地,也深深震撼了每一位隊員的心靈。實踐隊隊長張可感慨道:“此次尋根之旅,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回望,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當銘記歷史,珍惜當下。”這份歷史的厚重與光輝,如同火種,點燃了實踐隊成員心中的愛國熱情,堅定了他們肩負歷史使命、勇擔時代重任的信念與決心。
華燈初上,古城濱州在夜色中更顯繁華,實踐隊成員踏入孫武不夜城,開啟了一場穿越古今的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在這里,他們探索濱州獨有的文化脈絡、觸摸非遺文創店里歷史的溫度,更通過一場場特色文化表演,讓孫子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在眼前生動展現,親身感受了這片文化圣地的風骨與風范。
實踐隊成員與助農主播史霖合影 周琛雨 攝
在助農直播的溫暖篇章中,惠民好青年史霖以地道的惠民話為橋梁,拉近了與鄉親們的距離,用直播的方式為農產品插上翅膀。實踐隊成員則化身語言橋梁,運用專業知識,耐心細致地向史霖及直播間的觀眾傳授普通話發音技巧,助力直播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為鄉村電商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智慧,共同書寫著助農興農的新篇章。
泥塑傳承展新魂,木雕古韻煥新顏
“河南張,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小木匠,手藝巧,山東木雕真叫好。”這承載著兒時記憶的童謠引領“語”你同行實踐隊開啟前往皂戶李鎮、了解惠民縣的非遺傳承的旅程。
非遺泥塑傳承人張凱向實踐隊師生分享作品 周琛雨 攝

非遺泥塑傳承人張凱與實踐隊師生交流經驗 周琛雨 攝
泥塑匠心,是歷史與技藝的交響。在非遺傳承人張凱先生的工作室里,一件件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映入眼簾,它們不僅是藝術的結晶,更是歷史的見證。張凱以作品為媒,緩緩鋪開惠民泥塑的發展長卷,講述了這項技藝從古代傳承至今的輝煌歷程與獨特魅力。每一塊泥土只有在經歷了一至兩年的自然風化后,方能融入面漿、棉絮等材料,還有上漿、擦粉、上色、開眼等繁復工序,“這是我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上色環節是最講究功夫的,往往需要反復上色八至十遍,才能呈現出這樣的色彩效果。”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汗水,每一次涂抹都是對作品完美的追求,每一次調整都是對泥塑藝術的致敬。張凱拿著大大小小的泥塑作品逐一講解,眼中閃爍著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
實踐隊成員劉天韻淇感慨道:“惠民泥塑,作為傳統工藝的代表,既有傳統的韻味,又在不斷創新。而張凱老師的創新理念和對傳統工藝的堅守,讓我們看到了非遺的未來。”
非遺木雕傳承人惠軍與實踐隊隊員交流經驗 周琛雨 攝
木雕神韻,是自然與匠心的共鳴。“語”你同行實踐隊深入木雕工坊。步入其間,崖柏獨有的芬芳縈繞鼻間。非遺木雕傳承人惠軍引領著實踐隊成員一一揭秘木雕的誕生奧秘。從木料采購,到去皮處理,再到構思造型,直至最后精雕細琢、打磨拋光,每一步都是對雕刻者創意與技藝的雙重考驗。而在非遺傳承中,惠軍勇于創新,將傳統木雕技藝與現代審美巧妙融合:憨態可掬的熊貓以木雕之姿傳遞著生態和諧的美好寓意;琳瑯滿目的木制手串承載著匠人的心意與自然的饋贈……這些美源于自然的孕育,又因雕刻者汗水的澆灌而顯得更加寶貴。惠軍夫婦毅然決定返鄉創業,而木雕產業的發展不僅為當地人民鋪設了就業之路,更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談及木雕手藝的傳承,惠軍堅定地說:“我希望能堅持做下去,并將這份手藝傳給下一代,讓木雕藝術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這份承諾,如同木雕作品般,厚重而又熠熠生輝。
新農模式助振興,鄉村風貌煥新生
看產業發展風生水起,賞鑫誠風光山清水秀。“語”你同行實踐隊懷揣對現代化鄉村產業的憧憬,踏入鑫誠田園生態旅游區,聚焦農業科技前沿,共繪綠色生態新藍圖,深度探索惠民科技農業發展的璀璨新篇章。
實踐隊成員參觀園區智能室溫大棚 周琛雨 攝
精準布局,引領發展浪潮。鑫誠田園生態旅游區的紀錄片生動震撼,為實踐隊隊員們介紹了園區的基本情況:七大板塊匠心構筑,從科研管理到休閑養生,從設施農業到加工物流,企業深耕種子種苗與高端農產品領域,以輻射帶動為翼,短途冷鏈物流為帆,園區矢志成為山東省農業科技示范高地與濱州市‘低碳循環、綠色生態’的典范,驅動濱州市及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產業躍上新臺階,繪就鄉村振興的璀璨篇章。
實踐隊成員采訪工作人員 周琛雨 攝
隨后,實踐隊成員又對鑫誠田園的寸寸土地進行了細致入微地探訪。他們不僅目睹了園區內尖端設施的精細創新,更深度了解了鑫誠田園的蓬勃現狀與運營模式,對其生態旅游實踐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與剖析。2000畝歐盟有機果園,500畝瓜果采摘園,100個日光溫室大棚,35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共同繪制了一幅農業科技應用的壯麗畫卷。實踐隊員通過訪談得知,園區內為青少年搭建了從書本到田野的橋梁,在這里,勞動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綜合實踐課程豐富多彩,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的研學體驗。
“語”潤瓜田,果實飄香,惠民的“新農人”們結合當地特色精準定位資源優勢,融合新型農業科技實現現代化轉型。據悉,近年來鑫誠現代農業通過土地流轉、旅游帶動、扶貧兜底等途徑,推動周邊村集體經濟增收,15個村集體收入全部穩定在3萬元以上,輻射帶動全縣土地流轉率達56.3%。“對于富有經驗的村民們,我們還進行了返聘,有效帶動了附近村民的就業與增收。”面對深耕于田間地頭的村民們,講解員魏坤介紹道,“我們根植農業‘本色’,以提質增產為目標,同時打造產業‘特色’,用科技創新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農業、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新思路,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力量。”
“語”你同行實踐隊自2021年組建以來,已連續四年組織進行了實地走訪調研活動。實踐隊員探索文旅融合對地方經濟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真正做到在實踐中有所識,有所得,有所成。發揮專業所長,助力社會發展,“語”你同行一直在路上!
【作者:張可 管建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