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與當代小說文體
時間:2024-08-26 23:16:26 關注:
汪曾祺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家,在當代文學史上以其獨特的小說文體風格和深邃的人文關懷獨樹一幟。回顧對汪曾祺的文學評價譜系中,是40年代的文學新人,80年代的優秀作家,90年代的大腕級作家。21世紀,對作品的評價方式從“社會影響”逐漸轉向“作品本身”,人們終于承認汪曾祺是20世紀的一代文學大師。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文學藝術大師,60歲時才開始顯露名聲,1940年代汪曾祺便發表了四十余篇作品卻一直處于被埋沒的狀態,是什么原因讓他被埋沒40余年,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汪曾祺行情見漲”?通過對比汪曾祺與當時轟動一時的作品,會發現當時許多作品都如過眼云煙般轉瞬即逝了,相反汪曾祺的作品卻是越沉淀越有魅力。通過還原法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一個矛盾問題:為什么“汪曾祺”熱在1980年代流行以后能流傳至今依然盛行?或者說汪曾祺的作品有什么藝術審美魅力能吸引讀者呢?
接下來,對矛盾問題進行理論分析。在80年代之前,汪曾祺的創作不符合革命文學傳統價值和由蘇聯文學傳統構成的外來文學標準,其作品的主旨與當時形成的“重建中國經驗”的潮流和訴求并不完全一致。80年代后形成“汪曾祺熱”,契合了當下的文化需求、文化理想和文學理念,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觀。
從汪曾祺小說的審美世界方面入手,即重點從審美角度看汪曾祺作品的藝術審美魅力。汪曾祺做到了真善美的統一,即真:汪曾祺的小說追求真實性,他通過細膩的觀察和描寫,以平實的語言將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狀態真實地展現出來;善:往往體現在人物的品德和行為上。他的小說中的人物,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知識分子,都展現出善良和正直;美:汪曾祺的小說具有很高的藝術美。他的文字優美,情感真摯,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他的小說也反映了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情感邏輯還原方面,“小說是回憶”,回憶生活占據著汪曾祺小說的主體,他的小說就像和老朋友聊生活,自有一番坐看云起的達觀。汪曾祺的小說充滿了對鄉土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關懷。通過還原作品中的情感元素,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真摯情感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汪曾祺的作品多取材于現實生活,小說背景多是故鄉江蘇高郵的風土人情、市井生活,如《受戒》(小和尚海明和小英子朦朧、健康活潑的愛情)、《大淖記事》(巧云和十一子的生死戀透露出和諧唯美)、《鑒賞家》(葉三和畫家風雅樸實的交往)等。在汪曾祺的小說中,過濾掉了丑惡的東西,留下了生命中醇美的珍貴印跡,總體美學趨向于和諧與唯美
二、在感知還原方面,汪曾祺小說的散文化包括結構、文體和語言三個方面。在結構上,重在關注生活,大多按照生活的多維流動來“建構”,結構松散,穿插自如。如《老魯》先寫當時的社會和學校狀況等現實生活,然后再重寫老魯的經歷與遭遇。這種流水般自然的小說風格,營造了“思無邪”般純正天然的藝術世界;在文體上,汪曾祺對自己的小說文體有著清醒意識,他認為散文化小說作者應將題材大事化小,且散文化小說是抒情詩不適合嚴酷的現實。如《復仇》中呈現的生活氣息和詩意的意境;在語言上:1.語言風格簡潔干凈,少修飾詞多敘述性白描,如《受戒》中對荸薺庵的白描環境描寫。2.語言感覺強調字與字的排列組合產生的韻味,如《詹大胖子》中對詹大胖子的“胖”反復描寫,從單調的重復中獲得一種逼近生命本身的洞察。3.文體語言是詩意化的語言,傳達生命的快樂。4.口語化的語言爐火純青,語言雖普通,卻是俗中見雅,如《端午的鴨蛋》中“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5.韻律化的語言小說大多采取短句,偶爾夾雜長句。如在《受戒》開頭部分: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
從文學史分析角度看,即價值還原方面分析汪曾祺小說對當代小說文體的意義。汪曾祺在文學史上是具有“承先啟后”意義的小說家,一方面他把中斷的散文化小說傳統延續下來,另一方面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很深遠。1.《受戒》在新時期文學中的文學史意義是小說自身審美功能的回歸(《受戒》中都是非常個人化的情感和行為);觀念上和敘述上的平和疏散營造了散文化小說的詩意氛圍。2.汪曾祺小說的“承前啟后”意義:把被中斷的散文化小說傳統延續下來,同時對中國當代文學影響深遠,汪曾祺小說成為80年代中國尋根文學與40年代新文學、現代文學的中介,開啟了“尋根文學”。3.對當代小說的意義:首先豐富了當代小說的題材和主題;其次推動了當代小說文體的創新;最后提升了當代小說的審美價值,為文學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通過對汪曾祺小說的審美世界進行深入探究,可以分析出其作品的獨特魅力和文學史意義。汪曾祺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鄉土世界。汪曾祺的小說創作在地域特色、語言風格和人文關懷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其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此,汪曾祺的作品能流傳至今,以其獨有的魅力深深吸引讀者。在未來的文學創作中,我們應該繼續傳承和發揚汪曾祺的文學精神,為當代文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肖欽元 來源:濰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