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以其豐富的傳統文化而聞名,而且社會服務與未來發展前景都耐人尋味。因此,本實踐團隊對濟南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調查,希望深入了解濟南韻味,為市民豐富家鄉知識,吸引更多年輕活力加入濟南的建設當中去。
首先濟南作為山東省省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因此,在濟南發源出的傳統文化可謂是數不勝數、燦若繁星。
濟南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這一文化時期在濟南地區孕育了高度繁榮的史前文明。龍山文化時期的大舜及圍繞著大舜而形成的舜文化,對后世在精神、思想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是典型或唯一的代表性文化現象。同時濟南是全國兩大非遺節會之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永久落戶城市,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13項、省級74項、市級450項。濟南的非遺項目包括濟南皮影戲、草柳藤編織、魯繡等。濟南的傳統文化還包括呂劇和濟南皮影戲。呂劇原名“坐腔揚琴”,流行于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濟南皮影戲是山東皮影戲的一個分支,表演聲情并茂,由一人負責操作和說唱,一人負責伴奏。如此的文化背景更催生出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李白、杜甫、蘇軾、蘇轍、曾鞏、元好問、趙孟頫、王士禎等。他們對濟南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同時在現代,濟南也展現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還積淀了深厚的紅色文化。王盡美和鄧恩銘,這兩位青年學生是濟南紅色文化的重要人物。他們于1921年作為代表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并在濟南積極推動革命活動。王盡美和鄧恩銘在濟南市區內留下了多處革命文物和遺址,如“中共山東省委秘書處舊址”和“大槐樹機廠工會舊址”等。更有抗日女英雄辛銳,原名辛樹荷,1918年出生于章丘區刁鎮辛二村。她是一位放棄功名利祿,毅然投身革命的抗日女英雄。辛銳16歲時在濟南舉辦個人畫展,并將義賣所得之款全部捐給了抗日將士和東北流亡的同胞。1938年,辛銳跟隨父親到沂蒙山參加了八路軍,并于1941年在戰斗中英勇犧牲。
其次濟南的社會服務也頗得人心。上榜“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繪就“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路線圖”,濟南在文化、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交通、環境改善等方面力求辦的人民滿意、社會安康。
在醫療服務方面,2023年末,濟南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8136個,其中醫院320個,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98個,民營醫院22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7704個,其中,衛生院4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23個,門診部214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3528個,村衛生室3491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55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6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2個。年末衛生技術人員12.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7萬人,注冊護士5.6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8.2萬張,其中,醫院7.1萬張,鎮衛生院0.4萬張。一個個精確的數字就是人民健康的定心石,就是讓人民笑口常開的葵花寶典。
在社會保障方面,2023年末,濟南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56.6萬人;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67.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39.7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10.6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54.0萬人。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12.1萬人和499.8萬人。2023年,濟南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045元/月,保障城鎮居民7951戶、10548人,發放保障金及各類補貼1.2億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814元/月,保障農村居民60342戶、85340人,發放保障金及各類補貼6.6億元。服務發展、服務民生,緊抓數字化建設,促進社保服務與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持續擦亮“溫暖人社”“便捷社保”服務品牌,濟南在行動!
濟南的文化是豐富多元、和諧統一,它既保留了傳統的韻味,又展現了現代的風貌,是一座值得細細品味的城市。濟南的社會服務是多元化、便捷化、人性化,濟南始終以推進改革、助力發展、改善民生為主線謀劃發展藍圖,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人才發展戰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構建更加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奮力書寫新時代趕考路上的人社篇章和民生答卷。濟南的未來發展是前途郎朗,濟南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通過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有望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的重要經濟中心。未來濟南的發展將更加注重高質量、高效率和可持續性,為實現全面現代化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濟南##非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