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一個在歷史書中聽到的名字,今天“尋覓洛陽,匠心非遺”團隊將來到三彩小鎮,一眼目睹那個傳世千年的工藝巔峰。
唐墓出土,一眼千年
1904年,隴海鐵路線修筑途徑邙山時,一種從未見過的彩色釉陶,意外從一批唐墓群中重見天日。黃綠白三彩互相浸融,孕育出變幻無窮的色彩,一瞬間就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可謂一眼千年,學術界為它起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唐三彩”。


圖為陶俑馬 賈華林供圖
據了解,唐三彩燒制積極嚴苛,一般需要二次燒成。首先在1000至1100攝氏度左右高溫下進行高溫素燒,待素胎燒結,均勻施以彩釉后,再入窯進行二次焙燒,釉燒溫度一般在800℃左右。釉燒過程中,隨著溫度的升高,各種釉色自行向四周擴散流淌、相互浸潤,形成斑駁淋漓、絢麗多姿的色彩效果。燒制完成后,再進行如人物面部、足部等部位的局部彩繪。它集雕塑,繪畫,陶藝于一身,是唐代陶瓷技藝的巔峰之作。一經出土,便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圖為三彩駱駝 馬文華供圖
一抹三彩,繪就盛唐
墓葬群的所在地就是我們今天來到的孟津區南石山村,這里的村民在修復殘片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失傳千年的唐三彩燒制工藝。進入三彩博物館,凝望著這些斑駁淋漓,交融混沌的工藝品,一眼千年。“龍種神駒,四蹄踏雪”正是三彩馬的真實寫照。駱駝背載絲綢仰首嘶鳴,胡人身穿窄袖,頭戴氈帽,絲綢之路的盛況仿佛重現于眼前。


圖為陶俑胡人 王旭隆供圖
工匠們僅用粉墨和色彩描繪五官,每個人物都活靈活現。它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其絢麗奪目的釉彩和豐富多樣的造型,傳播到世界各地,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輸出品之一,直到今天在國外許多地方都有唐三彩的發現,這也是中國陶瓷藝術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唐三彩用釉色渲染出大唐盛世的包容與輝煌,這是一抹最絢麗的東方色彩。
技藝巔峰,世代傳承
當我走進這個小鎮,便被家家戶戶門前的陶器所吸引。看到這里人們的樸實,卻未想到失傳的唐三彩技藝就是在這里被重現。據史料記載,唐三彩技藝在宋末元初就已經失傳,而這里的藝人,通過手工制坯,反復燒制,埋土做舊,反復對比,經理幾代人成千上萬次的試驗,燒制出了一模一樣的宛若剛出土的文物,就這樣唐三彩技藝時隔千年在河南的小鎮重現光芒。


圖為匠人正在制作陶俑 賈華林供圖
通過這個小村莊,也讓無可比擬的盛唐氣象拉到了我們眼前,在這個伸手一摸就是兩漢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漢磚瓦的地方,他們就像生生不息的脈搏,傳承著民族文化,守護著我們的千年記憶。


圖為匠人正在制作陶俑 萬高碩供圖
如果說唐朝有色彩,那一定是唐三彩。當我們凝視三彩的時候,我們知道這不僅是千年流傳的技藝,更是盛世凝固成的永恒瞬間,今天的匠人們也在孜孜不倦的將大國風范的技藝和美不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