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溯源,以青春守護母親河
2024年8月22日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響應全面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戰略,南京審計大學澤園書院“清水溯源”小隊(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深入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調研生態保護,旨在通過考察黃河流域的生態現狀,探尋全面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耦合路徑,為當地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科學、可性的對策建議。
圖一 社會實踐團隊合影
一、貴德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綠色長城 貴德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黃河流域的重要節點之一,享有“天下黃河貴的清”的美譽,這里的生態環境直接關系到下游地區的水資源安全和生態平衡。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貴德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和治理措施,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和類活動的影響,黃河流域面臨著諸多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污水治理等。社會實踐團隊的到來,正是為了探究這些問題的根源,尋找解決之道。
圖二 黃河
圖三 當地群眾
圖四 團隊成員在黃河邊
二、"直擊現場:實地調查揭示政策影響" 團隊成員們在當地政府和環保機構的支持下,深入到黃河流域的關鍵區域,進行了實地考察。他們走訪了多個地點,與當地居民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需求。同時,團隊成員通過采訪,向有關工作人員了解到近年來對于黃河流域治理的相關措施以及成效。
圖五 給當地群眾發放問卷
在污水治理方面,政資金支持:貴德縣實施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采用PPP模式,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項目,投資1.5億元,實施了37個村的污水治理項目,覆蓋率達到了80%,污水排放達到一級B標準;治理模式創新:以“因地制宜,試點先行,分布實施,逐步推廣”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思路,將城鄉一體化污水處理建設納入部門,建立農村污水治理實施和一月一通報的工作機制,有效促進了項目推進。到目前為止,貴德縣持續推進污水管網改擴建和管網工程后期運維,污水收集率達到85%以上,污水處理率達到96.3%,管網覆蓋率達到95%,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提升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
圖六 水車
圖七 黃河
圖八 黃河
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喬灌草”綜合治理模式、加強上游水源涵養能力建設,筑牢“中華水塔”、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等一系列舉措,推動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為建設現代化美麗中國貢獻了力量。
圖九 黃河流域施工
貴德縣還舉行了“千人千樹”的活動,,提高了綠化覆蓋率,其次結合全域環境大整治活動,對城鎮周邊閑置包干綠化地開展了補植補栽,共栽植各類苗木4.5萬株,進一步美化了城鄉環境;在此基礎上,也會種植梨樹等耐旱果樹,在果樹成熟時,發揮其應有的經濟價值,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圖十 黃河標識標牌
圖十一 實踐團隊在貴德縣生態環境局合影
三、"黃河之變:生態保護揭示河流新篇章" 通過這次實地調研,社會實踐團隊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數據和信息,他們將整理分析這些資料,形成一份詳盡的調研報告。社會實踐團隊的這次調研行動,不僅增進了大學生對生態保護實際工作的了解,也促進了高校與地方政府在環保領域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社會公眾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關注和參與,為保護母親河貢獻了一份青春的力量。
編輯人:祝銘蔚
圖片來源:團隊成員拍攝
初審老師:葉戰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