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陽泉市是全國重要的礦產集中區,境內礦藏資源豐富,開發歷史悠久,素有“煤鐵之鄉”的美譽。由于礦物儲量豐富,其相關產業從上世紀以來就作為陽泉市的主要產業得到了大力發展。然而,伴隨著這些產業的發展,陽泉市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多方面的破壞,植被破壞及水資源污染均十分嚴重。近年來,陽泉市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以國家衛生城市為目標大刀闊斧地調整產業結構、迭代生產技術,同時從多方面開展生態恢復。
在完成對于煤礦有關地區的實地考察后,小組成員將重心轉向當地土地資源與水資源的治理狀況,前往河底鎮耕地與人工林附近開展實地考察。
五谷化草木,黃土換新裝
二十年前,河底鎮居民為了開墾耕地,清理了大量植被,并間接導致了當地空氣質量的惡化。自2014年以來,隨著年輕一代選擇外出務工的比例升高,河底鎮人口老齡化嚴重,荒廢耕地面積增大。面對陽泉市復雜的地形地貌和曾經因過度開墾而導致的環境問題,河底鎮政府展現出了高瞻遠矚的智慧與為國為民的責任感,抓住人口結構變化的當口,不僅沒有讓荒廢的耕地成為負擔,反而巧妙地將其轉化為生態恢復的契機,大力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作。
圖1 河底鎮退耕還林地塊實景圖
幾年間,河底鎮的生態面貌煥然一新,原先的裸露耕地披上綠裝,大部分都成功轉化為生態林,不僅有效改善了當地空氣質量,還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寶貴的緩沖空間。與此同時,部分地塊轉化為經濟林,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展現了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河底鎮政府的這一舉措,不僅是對自然生態的修復,更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深遠布局,體現了對人民負責、對后代負責的擔當精神。其成功經驗,無疑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一抹亮色。
有水之名,無水之實
在充分了解了河底鎮退耕還林、還草工作之后,小組成員開始對于當地水資源保護情況的實地考察。陽泉、河底,這兩個地名中都含有與水相關的字眼,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名字,則是因為本地曾經水資源豐富。據文獻,陽泉市內最重要的河流是桃河,其流經陽泉市中心,而陽泉市內的生產生活用水則大多取自地下水;按照當地人描述,河底鎮原本依河而建,故而得名。
小組成員前往河底鎮曾經的河床位置,該處已經被填平,并建起公路與居民區。河底鎮的水資源從上世紀開始就已經瀕臨枯竭,且由于目前城鎮建設已經基本完成,水資源恢復接近天方夜譚。之后,小組成員前往桃河進一步調查,發現河內污染觸目驚心,垃圾淤積,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水華無人治理。
與陸地植被恢復工作相比,陽泉市水資源保護狀況遠遠落后,水體枯竭與污染的現狀令人觸目驚心。山林川澤本為一體,若不對各種環境資源進行協同保護,生態恢復工作將難以取得更進一步的成功。
圖2 桃河實景圖
總體來說,陽泉市的生態恢復工作既有令人欣喜的進展,也有亟待解決的挑戰。在耕地面積荒廢、人口老齡化等挑戰面前,河底鎮政府能夠抓住機遇,巧妙地將荒廢耕地作為生態恢復的契機。然而,在水資源保護方面,陽泉市的遺留問題則顯得較為繁復嚴峻,曾經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如今卻面臨著水體枯竭與污染的雙重挑戰。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陽泉市能夠繼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協同保護土地資源與水資源,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