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
實踐心得篇
名撼嶺南突擊隊
在韶關市樂昌市的社會實踐活動
已圓滿落下帷幕
“知之俞明,則行之愈篤”
回顧來時路
大家都有著自己的心得體會
01 隊長團
隊長:蔡麗華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青年人的精氣神在書本中涵養,更在實踐中砥礪。回顧這兩年的下鄉歷程,心中感慨良多。我深切感受到,實踐是大課堂,也是練兵場。這一路上,不僅是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長真才,更是于博萬物中廣學識,于涉世道中明真理。我也何其有幸遇良師、得良友。良師相伴,使我走得更遠;良友同行,使我走得更順。所幸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同并肩作戰,一同跋山涉水,一同砥礪前行……這已然是我回憶中絢麗多彩的一章。
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亟待青年人建功立業。此后,我將以“城頭鐵鼓聲猶震”的斗志,在考驗中踐行初心使命;以“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自覺,在實干中磨礪本領才干;以“一身轉戰三千里”的豪情,在奉獻中綻放青春之花。
最后,祝愿名撼嶺南社會實踐隊(突擊隊)步履不停,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書寫新的人間奇跡!也祝愿名撼嶺南的小伙伴們在人生旅途乘風破浪,熠熠生輝,滿載而歸~
副隊長:徐守康
02 編輯組
隊員:金曄清
作為老隊員,有幸在同一個地方二次下鄉,除了更加熟悉實踐地的具體情況和真正需求以外,也比其他隊員更多了一份責任和情懷。
善美韶城是我個人的第二年,也是團隊的第四年。難以想象我竟能再次來到碧水洞!第一年我懵懵懂懂下鄉,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師兄師姐帶著我前進,在日夜奔波中體會到鄉村振興工作的困難。今年我肩負重擔下鄉,身份的快速轉變給我帶來了許多挑戰,也讓我立即投身于調研、采訪、出新聞稿等各項任務,盡力不辜負前隊員的成果和老師、政府的期望,同時考慮團隊的未來發展,努力將隊伍傳承下去,繼續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創造新的輝煌。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最能接近、能深切感悟鄉村真實情況的大學生活動之一,也是鍛煉自己、成長最快的活動之一。真誠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三下鄉”的隊伍,發揮專業知識,共同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與力量。
隊員:張椹梅
盛夏的陽光灑落在大地上,萬物生長,生機盎然。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季節里,我們這群熱情洋溢的大學生志愿者們,投身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志愿者精神,為社會貢獻一份微薄力量。在短暫的時間內,我們完成了有意義的志愿者活動,結下了珍貴的友誼,感悟到成長的經驗。
實踐過程中,我們走訪了紅色遺址、產業基地等等。我們深入實踐地,體驗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學會了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
實踐的日子是短暫的,但我們的收獲卻是不盡的,一場下鄉“旅行”,讓我們受益匪淺,課本外的知識是有獨特魅力的,我們傳遞著志愿者的精神,卻又從中獲得畢生難忘的回憶和所得。愿我們攜手共筑美好的未來,以愛為橋,讓志愿者精神照亮每一個角落!
隊員:黃菀儀
本暑期,我榮幸地作為名撼嶺南突擊隊的一員,深入韶關進行實踐考察。這次經歷不僅讓我深刻領悟到了團隊合作的巨大力量,還使我對鄉村的發展建設有了全新的見解。隨著車輛翻越連綿的山脈,繞行曲折的彎道,我們抵達了實踐地。此地猶如我童年記憶中的山村,青山連綿,溪水潺潺,村民們辛勤勞作,孩童們歡聲笑語,處處洋溢著淳樸與自然的氛圍。
在“三下鄉”活動中,我們參觀了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金森板栗專業合作社,深入了解了板栗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面臨的挑戰。同時,我們還踏訪了承載著鄉愁與歷史的應山古村與石溪古村,探尋了碧水洞的秀美風光,追尋革命先烈的奮斗足跡,學習了紅色精神。
在實踐過程中,我的核心工作集中于撰寫新聞稿件與編輯推文,旨在敘述鄉村故事,傳遞鄉村力量,并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青春熱血。在此期間,我始終致力于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積極挑戰自我,勇于突破個人舒適區。在團隊工作方面,我們團隊成員間同甘共苦、共同生活的經歷,充分彰顯了團隊合作的高效與默契。每一篇推文的誕生,都離不開內容撰寫者、編輯人員以及攝影師的緊密協作。原本需要個人兩到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在團隊的集體努力下,能夠在一天之內高效完成。這一流程不僅錘煉了我們的專業技能,也讓我們更加珍視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在團隊的合作與協作中,我們共同培育了堅固的友誼,我榮幸地結識了眾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青年奮勇擔當,振興畫卷靚麗,鄉村振興乃是強國之基,青年人是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該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擔當,切實為振興鄉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隊員:李芳琪
在這個熱情似火的七月,我有幸身為名撼嶺南突擊隊的一員在樂昌市黃圃鎮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段充滿挑戰與收獲的經歷,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記。
初入黃圃鎮,我便被當地的自然風光所吸引——青山綠水環繞,田間作物生機勃勃,古橋古村愜然屹立,村莊寧靜祥和,仿佛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行走在鄉間的小路,深受人間煙火氣的熏陶,小孩兒無憂無慮的笑容,老人們慈祥和藹的眼神。在與當地居民的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們的淳樸與熱情。他們用最真摯的笑容迎接我們,用最樸實的話語講述著生活的點滴。我們實地走訪調研了黃圃鎮的鄉村特色產業——“板栗”產業,紅色資源——原地質部第九實驗室,文化資源——古橋古村落,自然資源——碧水洞地下河。
倚天作憑,我駐足于田野間,讓溫暖的陽光透過我的指縫,如同玉石鑲嵌的朝霞照亮黃圃鎮的每一個瞬間。烈陽漸漸淹沒于溪邊,天空變成粉紫色,隨著時間的流走,余暉也漸漸散去,空中只剩下歸途鳥的身影,而我的第一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也到此結束了。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我逐漸了解到“三下鄉”帶來的意義:鄉村振興不再為一朝一夕之事,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輩青年發揮創新思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堅信在黨的領導下,鄉村振興的步伐將更加堅定。只要我們懷揣夢想,腳踏實地,勇于擔當,不懈奮斗,定能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圖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與智慧。
隊員:蔡淋瑩
今年暑假,我加入了“名撼嶺南”突擊隊,開啟了我的第一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前往韶關市樂昌市黃圃鎮進行實地調研,這次活動不僅讓我更加了解偏遠農村的現狀,也使我對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還收獲了珍貴的友誼。
在三下鄉期間,我積極地體驗和感受當地的鄉野風光和人文情懷。我們去到了石溪古村落和應山古村落,感受青磚黛瓦的歷史印記,探尋古村遺韻;我們還乘船進入了碧水洞,驚嘆于這里的特色景觀,收獲清涼一刻。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快餐店的小朋友、碧水洞劃船的阿伯等等,我們遇到的黃圃鎮村民都非常熱情友好,讓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小鎮的溫暖。
與此同時,我還參與了調研活動,每一次的交流和傾聽,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現狀和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寶貴的經驗讓我明白,作為大學生,我們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服務社會的熱情和責任感。
此次“三下鄉”經歷將成為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激勵我不斷前行。我希望將來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社會的進步和農村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03 秘書組
隊員:蘇永杰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從“三下鄉”活動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習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這一句話。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作為大學生的我們,通過深入基層的方式,不斷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課本的知識轉換為現實生活中的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學習更多課本上未曾涉及的知識,從而提高自身能力,以青春之力賦能鄉村振興,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
很榮幸能在大一成為名撼嶺南突擊隊的一員,在對內主要承擔秘書工作,協助隊長與編輯組完成文書、排版、投稿等工作,由于第一年下鄉經驗不足,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向前輩們學習,在實踐的過程中,隊內不斷與隊長隊員溝通,隊外與當地政府、企業、居民做好對接工作交流,我認為這是一次十分寶貴且難得的經歷,“三下鄉”活動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社會實踐,它更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從原來的不知道該怎么寫出好的通訊稿、不熟悉公眾號排版、投稿渠道的了解不足,到后面能夠寫出一篇相對優秀的通訊稿、掌握排版的基本工作、在多家媒體投稿,對于我而言不僅是專業能力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更是在思想與心靈上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禮。同時我也十分感謝我的團隊成員、指導老師、所有幫助過我們的當地政府人員與居民,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的活動才能夠順利地展開運行。
三下鄉的生活是辛苦的、繁忙的,但是完整的經歷下來,我覺得更是充實而有趣的,還記得在產業園和企業家一起暢談產業發展、還記得在應山古村落的游歷拜訪、還記得在石溪村調查民意、還記得在碧水洞內探索未知……這些畫面仍然歷歷在目。盡管“三下鄉”活動已經結束,但是鄉村振興工作仍在進行,這次活動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當肩負起社會責任,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為鄉村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在未來,我們團隊將會持續關注鄉村旅游產業與農業的結合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與素養,期待能夠為更多像黃圃、云巖這樣的美麗鄉鎮發聲。我堅信,當我們每個人都懷揣著對鄉村振興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積極采取有效行動,對口對點進行幫助,發揮大學生的專業才能,就能共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進展!
鄉村振興需要青年,青年需要深入基層。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正是有了這個契機。為推進廣東高質量發展,廣東省提出“百縣千鎮萬縣高質量發展工程”,名撼嶺南也積極響應“百千萬工程”號召,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的服務中去。
在今年“三下鄉”,我同其他隊員們一起去到樂昌市黃圃鎮,把專業知識和青春創意帶進田間地頭,以宣傳當地古橋古村落為導向,破解當地高質量發展難題,為當地打造休閑旅游勝地,推動當地文旅事業的發展。在這幾天里,我和隊員們走進黃圃鎮的板栗基地,對負責人進行專訪,了解到了產業發展的困境和創新路徑;走進應山古村落,感受詩情畫意的生態鄉村,體驗最純粹的人文情懷;走進了石溪古村,了解盧溪河水的歷史,感受青磚房屋的壯觀;走進碧水洞,感受天然喀斯特地貌大型地下河溶洞的美景,助當地進一步實現“粵北生態文旅古鎮”建設目標·······
走過這么多路,但是其實這是我第一次下鄉。下鄉前的我懷揣著激動,也懷揣著不安,激動的是自己要作為名撼嶺南的隊員,深入基層,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為鄉村振興賦能;不安的是,自己是第一次下鄉,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為團隊做貢獻,擔心自己的工作效率為團隊拖后腿.......但是這十幾天走來,在團隊成員的幫助和共同協助下,我學會了怎么樣投一篇優質的新聞稿,怎么樣撰寫一篇優秀的通訊稿,學會了怎么調研怎么專訪,我似乎變得“無所不能”,而在這些充實下,我的不安也已經消退,我也更加快樂且滿足。
本次“三下鄉”讓我充分深入鄉村振興的基層中,讓我了解了更多民情。未來,我也將繼續通過我的專業知識,懷揣著熱愛,奔赴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04 攝影組
隊員:楊宇晨
這次的“三下鄉”之旅讓我收獲頗豐。它不僅讓我領略了鄉村的美麗風光和人文風情,更讓我在攝影技術和人生感悟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鄉村的每一天,我都被這里的人和事所感動。我看到了鄉村人民的勤勞與堅韌,感受到了他們的淳樸與善良。我看到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和事,也感受到了鄉村發展的迫切需求。我意識到,作為青年學子,我們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更要關注社會、關注民生。我相信,這段經歷將成為我人生道路上一段寶貴的回憶,也將激勵我在未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探索。
隊員:鄭伊靜
在這個充滿溫情與汗水的夏天,我有幸加入名撼嶺南突擊隊,共赴韶關之旅。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對鄉村生活的深度體驗,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和成長的歷練。走進鄉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片未被城市喧囂所染指的純凈與寧靜。手中的相機仿佛成了連接我與這片土地的橋梁。每一個瞬間,都定格成了我心中最珍貴的畫面。這些照片,不僅僅記錄了鄉村的風景和人物,更傳遞了一種質樸、堅韌和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我深刻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真實與美好。
參與“三下鄉”活動,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作為一名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這些經歷讓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也更加堅定了我將來要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的決心。我將把這次經歷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化作前行的動力,繼續努力學習、提升自我,為將來的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隊員:張丹
在樂昌黃圃的“三下鄉”之旅,是一段將青春融入鄉土、以鏡頭記錄歲月的寶貴經歷。石溪古村落的石板路,每一塊都鐫刻著歲月的痕跡,我們的鏡頭緩緩掠過,不僅捕捉了古宅的滄桑美,更定格了村民淳樸的笑容,讓這份歷史與人文的交融躍然屏上。剪輯時,我精心挑選角度,力求讓觀者能感受到那份寧靜與深遠。
應山古橋橫跨溪流,見證了無數過往,我們在橋上拍攝,仿佛穿越古今,每一幀畫面都訴說著不朽的故事。走進板栗車間,機器的轟鳴聲中夾雜著豐收的喜悅。我們跟隨老板,記錄下了加工的全過程,特別是助農直播的策劃與出鏡,更是將這份甜蜜直接傳遞出來。通過鏡頭,我們不僅展示了板栗的優質,更傳遞了鄉村發展的希望與活力。
此次“三下鄉”,拍攝與剪輯工作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每一幀畫面的背后,都是對生活的熱愛與尊重。我們不僅記錄了黃圃的美麗與變遷,更在實踐中學習成長,學會了如何用鏡頭講述故事,用技術助力鄉村振興。這段經歷,將成為我青春中最閃耀的記憶之一。
隊員:吳曉妍
本次暑期三下鄉,團隊聚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結合“百千萬工程”戰略部署,聚焦基層群眾,致力全域興旺,切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自“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啟動以來,我積極響應號召,主動報名參與,成為了這一重要實踐活動的一員。
在行動中,我嚴格遵守紀律,服從指揮,與隊友們共同完成了多項任務。我們深入基層,走進鄉村,實地了解當地的發展狀況和面臨的挑戰,為后續的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實踐過程中,我參與了攝影攝像、制圖以及后期的工作,我與團隊良好溝通協作,與實踐地的當地群眾積極展開溝通,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以及經濟狀況和發展條件,盡自己一份力宣傳黃圃鎮的特色景點,推動發展當地旅游事業。同時,我也積極響應學校的號召,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通過對河道清理的志愿服務共同維護黃圃鎮斗灣村河道的美觀。
參加本次“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對我而言是一次寶貴的實踐和鍛煉機會。通過這次行動,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努力學習、實踐和創新,為實現更加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隊員:魏柔柔
社會實踐走基層,青春挺膺正當時。今年夏天,是我第一次踏上“三下鄉”活動的旅途,懵懵懂懂又滿懷期待,幸運的是,一路上都能遇到真誠相待的大家,組員間的溫情相處,半夜“投喂”我的師姐,鄉民們熱情相送的冰棍,頂著大太陽一直等待我們拍攝的翔哥,板栗基地老板老板娘對我的關心……這些都讓我深深觸動。
韶關樂昌市,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以它獨有的方式,為我上了一堂生動的社會實踐課。從感受農業基地、古村落……到對鄉村治理發展的深入思考,從對革命歷史的深入學習,到親身站在革命烈士陵園豐碑前的敬畏……我想這就是“三下鄉”的意義,真正地走進基層,去學習,去感悟,去體驗,真切地看到了一個鄉村背后的底蘊與它的發展。
日出日落,云卷云舒,“三下鄉”的日子轉瞬即逝,一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體驗,我不會忘記那漫山遍野的板栗樹,不會忘記古村里老人們那刻滿風霜的臉和仁慈愛憐的眼神,不會忘記田間堤上無處不氤氳著的迷人綠意,更不會忘記那些每天工作到凌晨仍有精力追逐星空的日子。
這次下鄉經歷,讓我明白人生不僅是一場追求個人利益的旅行,更是一次對人性、對責任的不斷探尋和理解。此后,我將繼續踐行“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的青春之約,努力在暑期社會實踐的“大思政課”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履行青年的時代責任。

圖為突擊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