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學那些事兒
時間:2023-06-09 關注:
跨入9月,高校開學季不期而至。在這個開學季里,出現了很多現象、話題值得關注。比如越來越多學校給報到新生配備了“開學大禮包”,從銀行卡到手機卡一應俱全;比如家長千里迢迢送孩子報到依然屢見不鮮,學校不得不開放體育館給家長們打地鋪……這些新聞背后究竟反映了哪些深層次問題?大學生的自理能力是否仍存短板?“開學大禮包”是服務還是負擔?本期三人談,讓我們來一起關注“開學季”。
張漲:抽絲剝繭一針見血李光金:衡情度理娓娓道來劉曉彤(中山大學中文系)
“開學大禮包”利與弊
劉曉彤:還記得自己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同時,也收到了學校寄來的“開學大禮包”:銀行卡和手機卡等。其實很多學生包括我在內,此前就有自己的銀行卡和手機卡,覺得學校完全沒必要再為每一位學生辦理。但入學以后,感覺學校提供的服務還是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在銀行卡上存錢以后,學校可以定期統一劃走學費,不再需要我們自己跑到銀行辦理轉賬;而且學校也為我們設置了校園卡和銀行卡間的綁定,可以直接把銀行卡的錢打到校園卡上使用,操作起來很簡便。學校配發的手機卡也是本地手機卡,正好給很多外地來的同學使用,而且同校同學的手機號都在同一集群網內還能省下不少電話費。
張漲:有服務當然是好事,但就怕其中出現各種程序性問題。很多學校都給新生配備了校園卡、手機卡等,但究竟采用哪一家銀行,與哪一個電信運營商簽約,卻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一方面,這些服務通常存在一定的強制性,比如助學金、獎學金發放就指定在校園卡上等;另一方面,一旦控制不嚴這就往往成為腐敗等各種問題產生的溫床。比如昨日有媒體報道,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大一新生反映,學校推行一卡通強行要求必須先辦理一個商丘本地的聯通手機號,這其中的程序到底是否合法,有沒有利益輸送值得深究。此前,還有多地爆出學校以學生名義開通信用卡,學生卻全然不知情的案例。個別學校以服務為名夾帶私貨,這是需要特別提防的。
李光金:客觀而言,目前學校的服務意識越來越濃了,這是一個好現象。同時,這些服務的提供,又給學校的管理提質增效。就拿銀行卡來說,學生來自四面八方,自有卡五花八門,又加之各銀行間存在政策壁壘、高昂手續費,這種情況下在同一銀行統一開戶,利于學校財務管理。關鍵問題在于,學校的服務意識也需要完善的程序來護航。對商家來說,無利不起早,盯準校園市場,無非是為了逐利。學校也應該在分配這些公共資源時,采用公開透明的招標程序,并創造條件讓學生、教師、家長進行監督。同時,相關部門還應該在調研基礎上明確學校權責,出臺統一規范,回應社會關切。
安全教育該補課
李光金:一個月以來,關于大學生安全的問題陡然升溫。9月2日,河南大學民生學院女大學生張琳琳從鄭州返回開封的學校途中遭搶劫殺害;沈陽市遼中縣田雨苗,就讀于山東協和學院護理學院,8月17日到達濟南,19日又到達安徽淮北,之后下落不明;此前江蘇吳江19歲女大學生高秋曦被搶劫遇害,在濟南,22歲的女大學生小金遭遇黑車司機囚禁、性侵四天后才獲救……
近年,被害、被騙、陷入傳銷等標簽越來越多地被貼在大學生群體身上。據公開報道,各地破獲的一些傳銷案件中,大學生幾乎實現了全覆蓋,有的傳銷組織清一色是大學生。當然,現實環境中的隱患是導致不測發生的主要原因,但是警惕性不足、辨別能力弱才是最致命的。
張漲:這些案例總體上看反映了學生的安全教育有很大缺失,若學生能多掌握一點安全知識,多一點防范準備,其中一些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回顧大多數人的求學生涯,從小到大可能都沒有受過有體系的安全教育,會使用滅火器、懂得地震逃生等基本知識的學生其實并不多,掌握一定防身技術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不過,也因為近年來多起安全事故引來不少關注,社會對學校開展安全教育的呼聲日益強烈。近一兩年來,不少中小學的開學第一課都選擇了安全教育,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劉曉彤:上學期我作為交換學生到臺灣高校進行學習,學校給我們上的第一門課就是安全教育課。臺灣的安全教育課不像大陸學校看看視頻、聽聽講座那么單調無趣、形式單一,我們親身體驗了不同級別的地震,老師現場示范應如何在地震中保護自己;同時,消防人員還手把手教每一位學生用滅火器和消防水栓滅火,讓我們都熟悉了這些器材的基本操作;另外,我們還親歷了逃離煙霧課室等體驗,現場學習了人工急救等安全救護技能,這些都是我在大陸學習時從未有過的體驗。
此外,國外學校也同樣很重視安全教育,如美國對學生的安全教育除了有便捷的課程資源共享機制、有效的師資培訓,還有其他社會組織機構的協作,英國則在2006年將“安全教育”納入學生的必修課等。
自理能力別忽略
張漲:每年大學開學前,都會出現一些怪現象。比如有媒體報道,9月4日南昌大學迎來了全國各地的新生報到,由于送新生入校的家長蜂擁而至,南昌大學干脆開放了體育館,為來不及返程和住不到旅館的家長們提供了300個“地鋪”。這在很多高校早已見怪不怪。還有一條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稱,一名大學新生由于不會洗襪子,于是在其報到的行李箱中都塞滿了襪子,總數近百雙。這些“奇葩”的開學新聞雖然有些極端,但也反映了大學生自理能力弱的現實。
劉曉彤:我并不覺得開學日有家長陪同是什么壞事,反而因為有家人的陪伴而更有意義,開學日也可以看作是親子日。很多家長想看看自己孩子以后學習、生活的環境,是關心和疼愛孩子的表現,這種心情大家都可以理解。我上大學時,家人也陪伴我一起入學,我們一起嘗試了學校食堂的飯菜、一起逛了校園,其實這樣的經歷至今回憶起來依舊美好。就我所知,很多同學的家長都覺得,陪伴孩子入學會讓他們更放心。而很多同學也認為,上大學的第一天有家人的陪伴,感覺很溫馨。
李光金:公允而論,大學生自理能力不能簡單與開學日家長接送畫等號,更重要的是看平時表現。這就說明,自理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取決于家庭,另一方面取決于教育。需要正視的是,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沒得到有效改觀的背景下,這兩個環節都是在“一條腿走路”—從進入學校那一刻起,只盯著成績單,忽略綜合素質,“出爐”的多是典型“專業高材生,生活低能兒”。
對父母來說,不管是專家的提醒,還是曝光的案例都說明,包辦一切是一種有害的“愛”,唯分數論是畸形的教育觀念,無論對孩子還是對社會,都是一劑毒藥,是一種戕害。學會怎樣獨立生活,才是一場不可缺席的大考。而在校的大學生多在18歲至22歲之間,正處在個人成長的“心理斷乳期”。在這個特殊的人生階段,年輕人最明顯的心理特征就是逐步擺脫父母的監護,進入社會,成為獨立的人,機不可失。
作者:大學生之聲 來源:大學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