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正濃。近日,淮北師范大學學子赴壽縣瓦埠鎮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圍繞“村委會職能發揮與鄉村治理效能”主題,通過實地走訪、座談訪談、問卷調研等形式,深入了解上奠村的村委會,探尋基層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神經末梢”作用,用青春視角記錄鄉村治理的生動實踐。
扎根一線:村委會里的“民生溫度”“大爺,您的養老保險認證我們幫您在手機上操作好了,以后不用跑老遠啦!”在上奠村村委會服務大廳,村主任張群正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政務APP,這樣的場景是我走訪時最常見的畫面。我在日記中寫道:“村委會的辦公室不大,墻上卻貼滿了‘便民服務流程圖’和‘村民議事公示欄’,小到水電費代繳,大到宅基地審批,村民的需求在這里都能找到回應。走訪中,我發現,各村村委會均將“民生服務”作為工作核心。上奠村推行“網格化管理”,將全村劃分為8個網格,由村干部擔任網格員,每周定期入戶收集訴求;上奠村則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高校志愿者開展農技培訓、兒童托管等服務,年服務村民超2000人次。“村委會就像村民的‘大管家’,家長里短、政策落地,事事都要操心。”我感慨道,“這些看似瑣碎的工作,恰恰是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創新實踐:數字賦能激活治理新動能在上奠村村委會,一塊匯報板吸引了我的注意——板上實時更新著村里的財務收支、低保名單、項目進度等信息,村民掃碼即可查看詳情。“以前村民總擔心‘錢花在哪兒了’,現在全程公開透明,質疑聲少了,支持率高了。”村委書記張群介紹,當地推動村委會數字化轉型,通過“智慧鄉村”平臺實現村務、財務、黨務“三公開”,村民滿意度從2019年的78%提升至2023年的96%。我還發現,村委會正探索“線上議事”新模式。上奠村針對外出務工村民較多的特點,建立“云端村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視頻會議讓在外村民參與村里重大事項決策。“今年村里修文化廣場,就是通過3次線上投票確定了方案,在外的年輕人提了不少好建議呢!”村黨支部書記張群笑著說。數字化工具不僅提升了村委會的工作效率,更讓村民參與治理的渠道更暢通,真正實現了“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
青春思考:基層治理中的挑戰與擔當調研過程中,我也關注到村委會工作的難點。“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村干部老齡化嚴重,新鮮血液補充不足”“部分村民對政策理解不深,需要反復溝通”……我將這些問題整理成《鄉村治理現狀調研報告》,并結合專業知識提出建議:如推動“大學生村官”與高校實習項目對接,為村委會注入年輕力量;利用短視頻、漫畫等形式,讓政策宣傳更接地氣。以前總覺得‘鄉村振興’是抽象的概念,直到親眼看到村委會干部頂著烈日調解土地糾紛,深夜還在統計防汛物資,才明白這四個字背后是無數人的堅守。此次三下鄉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村委會作為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既是政策落地的“執行者”,也是民情民意的“傳遞者”。而青年一代更應走進鄉村、了解鄉村,用知識和行動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這個夏天,我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眼睛發現問題,用心靈感受鄉村脈動,在三下鄉的實踐中書寫了屬于青春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