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至7日,西南石油大學(南充校區)紅色基因傳承團赴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東方廣場,開展以“紅色基因·閬中傳承”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該活動以“尋訪群眾紅色記憶,賡續閬中革命精神”為主線,通過街頭采訪與精神宣傳雙軌并行的方式,深入挖掘并傳播閬中本土紅色文化。

[圖為實踐隊員在閬中市東方廣場對中老年群眾進行紅色記憶訪談]
紅色基因傳承團 供圖
街頭訪談:三代人的紅色記憶
實踐團隊采用分層訪談法,覆蓋老、中、青三代人群,設計包含50道題目的三級題庫,涵蓋基礎知識、進階史實和開放性問題。在廣場休閑區,一位87歲的老黨員張爺爺動情回憶了1934年閬中三萬兒女參軍支前的歷史場景。“那時候我還小,但我記得家家戶戶都在為紅軍準備糧食、布鞋。”他說,“閬中是川陜蘇區的‘糧倉’,我們為之自豪。”中青年群體則更關注紅色精神在當代的轉化。一位在商鋪區經營文創產品的青年創業者王先生表示:“嘉陵江戰役中紅軍造船強渡的精神,對我們今天創業很有啟發——就是要敢闖敢干、攻堅克難。”面對青少年,團隊則通過“紅領巾的意義是什么?”等趣味問題引導價值觀啟蒙。一名9歲的小學生李同學認真答道:“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稚嫩而堅定的回答,引得周圍群眾頻頻點頭。

[圖為實踐隊員向青少年講解紅色知識并進行互動問答]
隊長沈文浩 供圖
精神宣傳:地域元素與現代傳播結合
團隊設計了多款融合閬中地域特色與紅色元素的海報,畫面中融入了紅軍烈士紀念園浮雕、嘉陵江波濤紋樣及西南石油大學校徽,視覺沖擊力強,情感共鳴明顯。海報右下角附有二維碼,掃碼后可獲取電子版紅色知識手冊,延伸學習內容。宣傳過程中,團隊還開展了有獎問答活動。60%為基礎題,涉及黨的宗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30%為進階題,結合“1933年中共閬中縣委成立”等本土史實;10%為開放題,鼓勵群眾承諾踐行一件“紅色小事”,如參觀一次紅色紀念館、講述一個革命故事等。
數據分析:代際認知差異顯著
活動共回收有效問卷227份,經SPSS軟件進行代際交叉分析后發現,群眾對閬中紅色史實的整體認知度僅為41.2%。其中,60歲以上老年群體的認知度達78.5%,而20歲以下青少年群體不足30%,中間年齡段則為45%左右。這一數據反映出紅色記憶在代際傳遞中存在明顯斷層。

[圖為實踐團隊在閬中東方廣場前合影]
紅色基因傳承團 供圖
成果與建議:從實踐到建言
本次活動直接覆蓋超500名群眾,深度訪談15人,形成多段視頻和文本記錄。團隊基于調研結果,提出“紅古融合”發展建議,包括在閬中古城導游詞中嵌入蘇維埃閬中縣委史跡、開發“紅色記憶數字館”利用A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建立“銀齡紅色宣講團”邀請老黨員用方言講述革命故事等。團隊成員邱洋表示,通過此次實踐,不僅提升了自身對紅色精神的理解,也更清晰地認識到高校學生在傳承紅色基因中的責任與角色。“我們不僅是學習者,更應是傳播者和轉化者。”一位隊員說道。
西南石油大學紅色基因傳承團的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深入基層的紅色教育體驗,更是高校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有效嘗試,為革命老區精神傳承提供了青年視角的解決方案。
(通訊員 邱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