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25日至8月9日,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夏日鄉行童伴成長計劃” 團隊,走進溧城灣溪、五里亭、文化新村等街道社區。為推動鄉村兒童財商教育發展,團隊依托會計專業優勢,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互動、采訪交流等形式,為孩子們送去財商知識。此次活動既為鄉村兒童的暑期教育提供了補充,也讓團隊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專業價值的理解,積累了寶貴經驗。
播撒財商火種,啟迪童稚心靈 7月25日,“夏日鄉行童伴成長計劃” 團隊走進溪灣社區愛心暖托班進行財商啟蒙課。活動以生動的課堂教學拉開帷幕。團隊成員拿起孩子們常喝的牛奶盒、愛吃的棒棒糖,問道:“大家買這些東西時,用什么來換呀?”“用錢!”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那大家有沒有想過,要是沒有錢,成員們怎么換想要的東西呢?” 這個問題讓孩子們陷入思考。在七嘴八舌的討論后,成員順勢展開貨幣發展的講解:原始社會沒有統一的錢,人們靠貝殼來交換物品,因其好看且不易損壞;后來社會進步了,人們開始用銅錢交易,它方孔圓邊的樣子方便串起來帶在身上,不同朝代的銅錢還有各自的花紋和文字;到了現在,成員們用的紙幣就更方便了,輕輕一折就能放進兜里,買東西時拿出來特別省事。清晰的演變歷程讓孩子們聽得入神。?
教學環節中,團隊注重理論與直觀感受結合。介紹各國貨幣時,成員們展示了裝有多種外幣的盒子,日元的櫻花、歐元的建筑等特色元素,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不同貨幣的獨特魅力。講解匯率概念時,成員們結合生活場景舉例:“去美國旅游需將人民幣換成美元,1 元人民幣能換多少美元就是匯率,它像天氣一樣會變化,影響著國外消費的花費。”?
對于儲蓄和利率,團隊則用更具象的方式講解。他們拿出卡通存錢罐,告訴孩子們把壓歲錢存進去就是儲蓄;用 “存錢得獎勵” 比喻利率,說明錢存銀行越久、越多,得到的額外收益就越多。期間,孩子們頻頻舉手提問,從 “古代貝殼會不會被人多撿” 到 “匯率變動的原因”,成員們都耐心解答,還借助積木演示等方式輔助理解,課堂上不時響起陣陣笑聲。?
此次財商教學活動成效顯著。孩子們不僅在互動中掌握了貨幣、匯率、儲蓄等基礎財商知識,不少人還在本子上畫出貨幣演變簡筆畫,將知識可視化。這不僅為他們今后的財務認知打下基礎,也讓團隊成員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專業價值的理解,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高校服務社會的責任。?

圖為主講員講解財商啟蒙知識內容 管永康、謝天緣 供圖
踐行實踐真知,樂享成長體驗進入實踐互動環節,核心任務是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中鍛煉存錢能力,并嘗試制作錢幣,實現知識向實踐的轉化。團隊成員先發起 “模擬儲蓄計劃” 活動,給每個孩子分發 “零花錢計劃表”,上面清晰列出 “每月零花錢數額”“目標物品及價格”“每月計劃存款” 等項。拿到表格的孩子們立刻投入思考。后排兩個男孩一起討論,說自己每月有 20 元零花錢,想買的遙控車要 100 元,計算要如何實現。成員們穿梭在孩子中間,適時提醒 “存的錢要放在安全的地方”,幫他們把儲蓄計劃做得更貼合實際。?
之后,團隊成員組織了一場 “物物交換小集市”。把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一件閑置的小物品,像玩具小車、漫畫書、手工發卡等,先在小組內介紹自己物品的特點,再嘗試和其他組交換。一個男孩拿著卡片,想換旁邊女孩的水彩筆,女孩表示她想要貼紙,男孩去和有貼紙的同學用卡片交換,再用貼紙換到了水彩筆,臉上滿是成就感。但也有孩子遇到難題,不知如何變現。團隊成員拿出模擬貨幣,表示可以用模擬貨幣重新交易,原本換不成的物品很快找到了新主人。?
自制錢幣的環節更是點燃了孩子們的熱情。孩子們分成小組圍坐,創意像泉水般涌出來。有的孩子對照課堂上見過的銅錢樣式,畫好輪廓剪下方孔,寫上 “1 文”;有的則發揮想象設計 “現代紙幣”,正面畫著天空太陽;更有孩子把團隊成員教財商知識的場景畫了上去,說 “看到這個就想起今天學的東西”

圖為孩子們參與實踐活動 管永康、謝天緣供圖
制作時,小組間的討論聲此起彼伏。孩子們一邊分享,一邊互相提建議。團隊成員趁機引導:“那你們覺得這些錢能用來做什么呢?” 孩子們立刻七嘴八舌地回應,“可以在小組里換卡片”“能當獎勵,表現好的人才能得到”,在輕松的交流中,對貨幣功能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當孩子們舉著自己的作品展示時,整個房間都亮了起來,每張 “貨幣” 都承載著他們對儲蓄和貨幣的理解。這場實踐,讓孩子們學到的遠不止動手技巧:通過制定儲蓄計劃,他們明白了 “想要的東西需要耐心等待和有計劃地積累”;在設計錢幣和模擬交易中,他們懂得了 “貨幣上的圖案和數字都有意義”,也體會到錢是生活中很重要的東西,要好好規劃。存錢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貨幣也不再是冰冷的符號,它們變成了孩子們能親手創造、用心規劃的 “伙伴”,讓財商知識真正在實踐中扎下了根。?
體悟活動真諦,滿載收獲前行

圖為學生以及團隊大合照 管永康、謝天緣 供圖
在這次財商啟蒙課堂中,孩子們學到的遠不止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套能融入生活的財商思維。通過模擬儲蓄計劃,他們不僅學會了在零花錢計劃表上計算存款金額,更懂得了 “延遲滿足” 的意義;在自制錢幣、物物交換和模擬購物的連環活動里,他們親身體驗了貨幣從 “無” 到 “有” 的創造過程,理解了 “錢能換東西,但交換需要雙方都認可”,“如何用合理的方式爭取自己的需求”。這種從實踐中提煉出的消費理性,正是財商教育最珍貴的成果。
成員們在陪伴孩子們成長的同時,也完成了一場深刻的自我教育。最初準備課程時,總擔心 “專業術語會嚇跑孩子”,但在實際互動中發現,用 “魔法硬幣” 代替 “貨幣”、用 “交換小難題” 解釋 “交易困境”,反而能讓抽象概念變得鮮活。這種 “把復雜變簡單” 的能力,不僅是教學技巧的提升,更讓成員們懂得了 “教育的本質是平等對話”。當看到孩子們拿著自制的錢幣認真交易時,成員們突然明白:高校學子的社會責任,不是居高臨下地 “給予知識”,而是蹲下來 “搭建橋梁”,讓知識自然地流入孩子們的世界。
未來,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構建一套 “大中小一體化” 的財商教育生態。短期來看,成員們會把這次的實踐案例整理成 “鄉村財商啟蒙手冊”,方便后續志愿者快速上手;中期將開發階梯式課程,針對不同年齡段設計內容,讓財商教育跟著孩子一起成長。長期規劃中,成員們還想聯動鄉村學校建立 “財商實踐基地”,定期開展 “校園市集日”“小小銀行家” 等活動,讓課堂知識能在日常中反復應用。更重要的是,成員們會發揮會計學院的專業優勢,將這些經驗沉淀為可復制的模式,從鄉村輻射到更廣泛的青少年群體,真正讓 “理性消費、規劃未來” 的財富觀,成為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通訊員:陳怡琳 黃俊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