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安慶黃梅戲博物館迎來了淮北師范大學的戲脈智聯?梅韻鄉傳 —— 非遺戲曲智能化實踐計劃學生團隊。這座承載著黃梅戲深厚文化底蘊與現代展示理念的場館,成為同學們探尋非遺傳承、解碼戲曲魅力的生動課堂。作為全國專注黃梅戲藝術的專題博物館,它見證著黃梅戲從鄉野小調走向藝術殿堂的歷程,也為青年學子打開了一扇觸摸傳統文化根脈的窗口,在三下鄉的夏日里,書寫著 “戲脈智聯?梅韻鄉傳” 的青春故事。

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坐落于安慶市迎江區湖心中路6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踏入館內,獨特建筑風格瞬間抓住同學們的目光——傳統徽派元素與現代設計語言交融,青灰色磚墻搭配流線型展陳空間,恰似黃梅戲在傳承中創新的縮影。這磚墻的厚重感,對應著黃梅戲扎根土地的歷史;而流線型屋頂的現代感,就是它能走到今天的生命力。

“博物館自建成起,就以‘傳承文化,弘揚藝術’為宗旨,用3000余件藏品、10余個主題展區,串聯起黃梅戲的前世今生。” 講解員話音剛落,同學們已被 “溯源廳” 的歷史長卷吸引。從東晉 “采菱調” 殘卷,到清代 “黃梅戲草臺班” 演出契約,泛黃的紙頁、斑駁的道具,無聲訴說著:這門發源于安慶鄉間的藝術,曾靠漁民、農夫口耳相傳,在稻田間、漁船上萌芽生長。

數十件黃梅戲經典服飾在柔和的燈光下靜靜陳列,從《天仙配》中七仙女的云肩,到《女駙馬》中馮素珍的官袍,每一件都像一幅立體的傳統紋樣圖鑒。
“這件七仙女的襖裙,光刺繡就用了五種針法。” 講解員指著一件湖藍色的戲服說,“領口的‘纏枝蓮’用了盤金繡,金線裹著絲線,在舞臺上一轉身就閃金光;袖口的‘云紋’是打籽繡,一個個小線結像珍珠一樣,象征仙女的‘仙氣’;而裙擺的‘水波紋’用了平針繡,細密得像真的水波在動。
另一邊,《夫妻觀燈》中王小六的粗布短褂則透著質樸。“你們看這布料是土棉布,顏色是植物染的靛藍色,袖口還故意做了磨損的毛邊。” 講解員笑著說,“黃梅戲的服飾講究‘什么樣的人穿什么樣的衣’,帝王將相有華服,農夫漁民有布衣,從不脫離角色的身份,這也是它能讓老百姓有共鳴的原因。”

步入相關展廳,一面特殊的玻璃展柜尤為引人注目。在這看似普通的展柜中,運用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讓文物“活”了起來。以其中的虛擬人物展示為例,一位身著傳統服飾的虛擬形象出現在展柜之中,伴隨著輕柔的音樂和講解,仿佛穿越時空而來,向同學們娓娓道來安慶的歷史故事 。
不僅如此,館內還結合圖文展板,對民國時期安慶造幣廠鑄造的各式貨幣和徽章進行了介紹。觀眾在欣賞虛擬展示的同時,還能通過展板上的文字和圖片,深入了解安慶在貨幣鑄造等方面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
安慶博物館此次借助數字技術的展示創新,是對傳統文物展示方式的突破。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文物不再是靜態的陳列品,而是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與觀眾互動。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觀眾參觀體驗的趣味性和參與感,也為歷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

安慶博物館內的互動觸控屏以黃梅戲文化為核心,集展示、互動、創作于一體。屏幕上,黃梅戲經典角色、服飾、臉譜等內容有序呈現,同學們可通過觸摸操作,深入了解黃梅戲的藝術元素——既能瀏覽不同劇目的劇照與背景故事,還能嘗試為戲曲人物線上“扮戲”,自由搭配服飾色彩、頭飾造型,親手設計屬于自己的黃梅戲角色形象 。
這一創新舉措,打破了傳統展館的靜態展示模式,讓游客從“被動看”變為“主動玩”“深入探”。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未來還將繼續探索數字技術與文物展示的深度融合,推出更多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展覽,讓更多人了解安慶的歷史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活力。
戲脈智聯,不只是用技術連接戲脈,更是用青春連接傳承。 這個夏日,黃梅戲的鄉韻與青年的智慧相遇,正醞釀著一場傳統與現代的溫柔共鳴 —— 而這,或許就是非遺傳承最動人的 “新聲”。
(文:劉薇薇 圖:彭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