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賡續革命精神血脈,2025年8月6日,河北工程大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紅色薪火”實踐團奔赴河北省唐山市冀東烈士陵園,開展“尋根紅色沃土 傳承薪火青春”暑期“三下鄉”主題實踐活動。
冀東烈士陵園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區陵園路2號,是為紀念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冀東英烈而精心修建的精神堡壘,自1952年10月1日落成對外開放以來,始終承載著傳承紅色記憶的重要使命。
踏入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巍峨聳立的冀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走進革命烈士紀念館,300余件文物、1000余幅珍貴圖片,串聯起冀東大地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紅色記憶。這些文物與圖片讓我們直面侵略者的殘暴,在一件件展品前,化作直擊心靈的震撼。
在陵園雕像前,實踐團偶遇一位初中生。隊員們主動為他講述了冀東抗日暴動中軍民抗爭的故事,特別是那個與他年紀相仿的小戰士,為掩護鄉親轉移毅然引開敵人的事跡。這場偶然的相遇,讓紅色故事在悄然間傳遞,也讓我們感受到傳承的力量。
隨后,實踐團拜訪了82歲的老黨員張爺爺。老人緩緩講述起家族往事:他的爺爺曾是一名抗日軍人,在戰爭中不幸犧牲,用生命踐行了保家衛國的信念。張爺爺回憶著祖輩的抗爭故事,也談及自己對當代共產黨精神與抗日精神的理解。這場跨越代際的交流,讓實踐團成員真切觸摸到紅色精神的傳承脈絡,更深刻明白如今的安穩生活,正是無數這樣的家庭用犧牲與奉獻換來的珍貴饋贈。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對每一位成員而言都是一場意義非凡的尋根之旅。在冀東烈士陵園這片紅色沃土上,大家找到了民族精神的根脈,讀懂了先輩們的熱血擔當與犧牲奉獻。冀東烈士陵園用無聲的力量告訴我們:紅色精神從未遠去,它正以獨特的方式在代際間傳承、在青春中延續。愿我們以此次實踐為嶄新起點,讓紅色精神如冀東大地的松柏般,在新時代的春風里枝繁葉茂、生生不息;讓青春在紅色精神的滋養下綻放更耀眼的光芒,為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