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清晨,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數字賦能鄉村振興”實踐團前往安徽省馬澤行政村龔沖自然村,開啟為期兩天的鄉村振興深度調研。此次活動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五年來的實踐成果,重點記錄村支書在產業升級、民生改善與治理創新中的引領作用,用青春視角捕捉鄉村發展的鮮活印記。
走進龔沖自然村,平整的水泥村道取代了昔日的泥濘土路,道路兩側的太陽能路燈整齊排列,藍莓種植園與標準化稻田構成了生機勃勃的田園圖景。與去年調研時的青澀麥苗不同,如今的田間地頭已實現“科技賦能”轉型。志愿者們在田埂上看到,智能灌溉設備正根據電子屏顯示的土壤濕度數據精準灑水,村支書笑著介紹:“這套物聯網監測系統讓每畝地節水30%,村民用手機就能遠程管理農田,徹底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日子。”
在200畝藍莓種植基地,紫紅色的果實掛滿枝頭,村民們正忙著采摘裝箱。“以前種水稻玉米,一年到頭攢不下錢。現在跟著村支書種藍莓,每畝能多賺七八千塊,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村民王大姐邊說邊展示剛采摘的果實。基地負責人告訴志愿者,村里不僅引進優質品種,還建成冷鏈車間,通過電商平臺將藍莓銷往上海、南京等城市,今年僅此一項就能為村集體增收近200萬元。魚塘合作社里,50畝“稻漁共生”生態魚塘波光粼粼,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成了鄉村旅游的打卡點。
漫步村落,人居環境的改善令人印象深刻。曾經的“泥巴村”如今干凈整潔,分類垃圾桶整齊擺放,保潔員定期清掃路面。村口的李大爺熱情地邀請志愿者進屋:“以前下雨天出門得穿膠鞋,現在水泥路通到家門口,晚上路燈亮堂堂的,比城里住著舒坦!”村民文化廣場上,老人們在健身器材上鍛煉,孩子們在游樂區嬉戲,旁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農技培訓正火熱進行。數字化衛生室里,遠程診療系統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縣級醫療資源,徹底改變了“小病拖、大病扛”的歷史。
村委會辦公室的“鄉村振興作戰圖”標注著清晰的發展規劃,“民情日記”里密密麻麻記錄著村民訴求與解決情況。“鄉村振興得讓村民當主角,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村支書說。每月的村民代表大會讓重大事項實現民主決策,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讓鄉村治理更有溫度。在村級服務中心,村民張大哥通過終端機兩分鐘就完成了社保查詢:“以前辦事要跑鎮里,現在村里就能辦,支書還教我們用智能手機,太方便了!”
座談會上,村支書暢談發展藍圖:“接下來我們要建深加工車間,發展鄉村旅游,培養‘新農人’,讓鄉村振興后繼有人。”村民們的熱烈掌聲道出了共同期盼。
“每一粒果實、每一條村道、每一張笑臉,都是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村支書用腳步丈量土地的擔當,讓我們讀懂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指導老師表示,調研成果將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鄉村故事也將通過新媒體傳播,讓更多人關注鄉村發展。車窗外,夕陽下的鄉村愈發美麗,鄉村振興的種子已在志愿者心中生根發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