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8月12日,青春筑夢行三下鄉小分隊前往新疆、內蒙古、貴州等地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推廣普通話、挖掘特色產業、訪談基層人物、傳承紅色記憶等形式,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賦能鄉村振興。
活動前期,團隊做了充分準備。組建線上調研小組,針對三地普通話推廣的差異化問題設計問卷,如新疆的j、q、x音靠后問題,貴州的平翹舌問題,內蒙古的兒化音問題等,并實地走訪鄉村、學校、社區,形成調研報告。同時,準備了50個常用詞匯打印件、拼音卡片等推普物資,以及宣傳海報等宣傳物資,還與三地相關部門、紅色機構對接,搭建了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線上平臺。
在“家鄉我代言”特色產業推廣中,團隊重點挖掘了新疆三文魚養殖產業。成員們前往三文魚養殖場,向專業人員詳細了解養殖、生產及促銷全過程,拍攝系列短視頻,由團隊成員和當地居民共同代言,在各平臺發布,助力拓寬銷售渠道。
“扎根者說”人物訪談環節,團隊采訪了伊犁州尼勒克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大使松哈爾老師。通過面對面交流和跟拍日常,記錄下他13年如一日推廣普通話的堅守與理想,相關內容整理成文字和短視頻發布,并制作專題展覽巡回展出。
“紅色記憶”抗戰主題行動中,團隊成員分頭行動。王子蕙來到云南陸軍大講堂,陳禺妃參觀東北抗聯博物館,李婉寧走進巴林左旗鎮烈士陵園,了解家鄉抗戰歷史與英雄事跡。期間,他們還向一同參觀的群眾進行推普宣傳。
推廣普通話是團隊的核心任務,成員們針對不同群體開展了精準且富有溫度的推普工作。
團隊成員薩拉木來到喀什古城,向當地居民普及普通話的重要性,通過發放宣傳單頁、現場示范等方式,引導大家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普通話。
針對山區兒童,團隊成員阿尼拉深入山區,采用一對一教學模式,結合前期準備普通話學習游戲道具,通過趣味互動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普通話。同時,她還專門舉辦了一場主題宣講,用生動的案例和簡單易懂的語言,向孩子們講解學好普通話對拓寬視野、促進各民族交流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讓孩子們從小樹立學好普通話的意識。團隊還集資購買了適合不同年齡層次的注音版、圖文版國學經典圖書,捐贈給山區小朋友,每位成員都手寫了一封信,信中不僅有鼓勵的話語,還有簡單的普通話學習小技巧,讓孩子們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針對山區婦女,團隊成員們不畏路途艱辛,跋山涉水走訪家家戶戶,開展一對一針對性教學。考慮到她們的日常需求,教學從最基礎的內容入手,比如常用生活詞匯的發音和簡單句子的表達。成員們耐心地逐字逐句教讀,反復糾正發音。而“教會大家寫自己的名字”是其中極具意義的一件實事,很多婦女之前從未寫過自己的名字,成員們握著她們的手一筆一劃地教,直到她們能獨立寫出。這個過程不僅讓她們掌握了一項基本技能,更增強了她們學習普通話的信心。
此次實踐活動通過多維度的行動,不僅為推廣普通話、促進民族交流交融貢獻了青春力量,也讓團隊成員在深入基層中深化了對鄉村振興和紅色文化傳承的認識。未來,小分隊將繼續總結經驗,持續關注基層需求,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擔當,詮釋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