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17日,皖北蕭縣蔡洼村的一間土坯房里,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位總前委首長圍桌而坐,拍板淮海戰(zhàn)役最后一擊;75年后的今天——2024年7月28日清晨,雨后的石榴樹仍紅得耀眼,淮北師范大學學生循著獨輪車的轍印踏進舊址,在車輪聲、蟬鳴與誓言交織的瞬間,與那段“人民推車出來的勝利”撞個滿懷。
時間:7月28日
地點:安徽省宿州市蕭縣蔡洼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
事件:紅色研學
一、走進“最小指揮部”,觸摸78年前的硝煙
舊址第二間土坯房是當年五前委唯一一次全體會議所在地。屋內八仙桌、長條凳、煤油燈保持原樣,桌面鉛筆劃痕清晰可見。講解員李楠介紹:“1948年12月17日深夜,鄧小平同志把大衣墊在凳子上讓戰(zhàn)士先坐,自己硬撐到天亮。”團員劉暢蹲下身輕觸凹痕,“涼涼的,卻讓人心里發(fā)燙”。
二、石榴樹下,一張合影的跨時空對話
院中七十余年樹齡的石榴樹枝繁葉茂。1948年12月17日,新華社隨軍記者陸仁生在此拍下五前委唯一合影。實踐團將黑白照片復制品舉至同一角度,風過葉響,似在回應。團員王嘉禾摘下青果一枚:“子彈沒打中它,它替我們守著勝利。”

圖為五前委的雕像
三、獨輪車體驗,十米路走出120里支前情
廣場復原的榆木獨輪車重120斤,與當年支前標準一致。女生趙雨桐推十米后汗?jié)褚卤常?ldquo;書上寫民工日行六十里,今天才懂‘人民’二字的分量。”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靜現場開講:“答案不在書里,在車輪印里——那印子里有信仰,也有老百姓對‘好日子’最樸素的向往。”

圖為人民參加淮海戰(zhàn)役支前運動的場景
四、思政課堂搬到村口,誓言聲壓過蟬鳴
下午3時,團員們在石榴樹下重溫入團誓詞,隨后將3D打印的“小推車”模型贈予舊址管理處,模型車輪上鐫刻“把淮海戰(zhàn)役精神推到新時代長征路”。館長王莉接受捐贈并表示,該模型將在“支前廳”永久陳列。
蔡洼會議是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唯一一次全體會議,會議確定第三階段作戰(zhàn)及渡江方案。蕭縣543萬民工、4.34億斤軍糧、88個刻在小竹竿上的地名,共同構成“人民推車出來的勝利”.
返程前,團員在留言簿寫下同一句話:“今天帶走的不是故事,而是一種姿勢——身體前傾、雙腳蹬地、肩膀扛重,一步也不打滑地把青春推到祖國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