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村支書 耕耘與希望交織的振興之路
發布時間:2025-08-07 關注:
來源:王子毅
一、調研安排
調研時間:2025年7月28日—7月29日
調研地點: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桃園鎮所轄10個行政村
調研方式:
1. 深度訪談:與12位村支書逐一訪談,平均時長92分鐘;
2. 問卷調研:發放村民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7份;
3. 實地踏勘:走訪果蔬基地、冷鏈中心、鄉村微工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點位23處;
4. 小型座談:與鎮農經站、農商行桃園支行、電商協會代表開展3場圓桌討論。
二、調研目的
以桃園鎮為樣本,剖析皖北平原地區在村支書帶領下,如何依托特色農業破解“小散弱”難題、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進而總結可推廣經驗與政策堵點,為區委區政府制定“十五五”鄉村振興規劃提供基層實證。
三、調研內容
1. 產業發展
桃園鎮耕地6.8萬畝,其中設施蔬菜2.1萬畝、優質黃桃1.5萬畝。桃園村支書朱克勤牽頭成立“桃老大”果蔬合作社,整合7個村土地4600畝,統一引進“黃金蟠桃”新品種,配套建設5000噸預冷庫、12條智能分選線,2024年線上銷售額突破3200萬元,村集體分紅82萬元。光明村則探索“黨支部+共富公司”模式,利用閑置校舍改造為“番茄工廠”,日產櫻桃番茄6噸,帶動60余名留守婦女家門口就業。問題:深加工環節缺位,僅有1家果醬廠且產能不足;冷鏈物流半徑短,外銷仍以江蘇宿遷、山東臨沂大型市場為主,議價能力弱。
2. 鄉村治理
全鎮10個村全部推行“積分制+清單制”管理,以戶為單位設置“文明存折”。呂寺村支書呂浩介紹,積分可與農商行“信用積分貸”掛鉤,最高可獲30萬元低息貸款。2024年全鎮矛盾糾紛化解率98.7%,比2022年提升6.4個百分點。不足在于:積分制偏重環境衛生、孝老愛親,對產業帶動、科技推廣尚未賦分;村級后備干部儲備不足,35歲以下僅5人,占比8.6%。
3.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近三年整合財政銜接資金1.1億元,硬化道路43公里,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戶戶通”。桃園中心衛生院建成遠程影像會診中心,與宿州市立醫院實時互聯;光明村“幸福食堂”日均服務老人86人次。但農田水利“毛細血管”老化嚴重,光明村二支渠淤積率達47%,影響2000畝蔬菜灌溉。
4. 生態與文化
桃園鎮擁有省級非遺“宿州樂石硯”雕刻技藝,桃園村依托老廠房打造“樂石工坊”,2024年吸引研學團隊1.2萬人次。全鎮推行“林長+檢察長”制,新增造林1200畝,PM2.5年均濃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然而,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58歲,青年從業者不足10人。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1. 村莊發展亮點
(1)產業上:形成“種植—分選—冷鏈—電商”全鏈路,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50萬元的村達7個。
(2)治理上:“積分制”與金融、司法聯動,實現“小積分”撬動“大治理”。
(3)基礎設施上:建成皖北首個鎮級“5G+智慧農業”示范園區,實現蟲情感知、墑情監測、無人機植保全覆蓋。
2. 存在問題
(1)產業鏈短:果蔬深加工率不足15%,附加值流失嚴重。
(2)人才短板:村支書平均年齡52歲,大專以上學歷僅3人;電商運營、品牌營銷人才短缺。
(3)設施瓶頸: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淤塞,汛期排澇不暢。
(4)文化弱化:非遺項目與市場脫節,研學產品同質化。
五、調研背景
1. 鄉村振興的時代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皖北作為黃淮海平原糧倉,亟需破解“大而不強”難題。
2. 百村發展的現實狀況:桃園鎮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26人,貧困發生率11.6%;到2020年全部脫貧。當前階段面臨由“脫貧”向“振興”躍升的新挑戰。
六、調研意義
1. 助力鄉村振興實踐:總結“果蔬產業+數字治理”桃園模式,為皖北同類型鄉鎮提供路徑參考。
2. 提升村支書工作效能:梳理12位村支書在土地流轉、資金整合、品牌打造上的創新做法,編制《桃園鎮村支書工作案例手冊》。
3. 推動基層治理完善:將“積分制”經驗提煉為區級地方標準,探索“積分+金融+司法”聯動機制。
4. 凝聚社會關注力量:通過新媒體矩陣發布調研Vlog,話題閱讀量突破500萬,引導高校、企業、社會組織資源下沉。
結 語
桃園鎮的實踐表明,村支書作為鄉村振興“領頭雁”,其資源整合能力與市場化思維直接決定村莊發展高度。下一步,建議區政府設立“桃園果蔬產業提升專項”,引入預制菜龍頭企業;實施“歸雁計劃”,回引100名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推廣數字孿生灌區試點,打通農田水利末梢;建設“樂石非遺街區”,讓文化軟實力成為經濟新增量。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