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合肥科技館紅色資源區 深耕細作解碼紅色基因
發布時間:2025-08-06 關注: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楊智鵬
為扎實推進紅色資源挖掘工作,7 月 15 日,小隊走進合肥科技館,針對紅色資源區開展了一場細致入微的調研活動。為確保調研質量,我們提前三天與科技館工作人員取得聯系,獲取了紅色資源區的基本展陳框架,并準備了筆記本、錄音筆、相機等工具,明確 “記錄 — 拍攝 — 整理” 的協作模式。
調研伊始,二人組從紅色資源區的 “序廳” 入手,逐字研讀《紅色科技發展歷程概述》展板,對合肥地區紅色科技發展的三個關鍵階段進行時間軸梳理,重點標記出 “1952 年合肥第一臺自主研制的農業機械誕生”“1978 年紅色科技教育基地掛牌” 等重要節點。在 “崢嶸歲月” 展區,我們發現一組反映革命時期科技工作者野外勘測的黑白照片,通過放大觀察照片中的細節,結合旁邊的文字注釋,還原出他們在惡劣環境下堅持完成地質勘探任務的過程,并用錄音筆記錄下這組照片的捐贈者 —— 一位老科技工作者后代的講述。
針對展區內的 “紅色科技互動裝置”,我們逐一進行體驗操作。在 “密碼傳遞” 裝置前,二人模擬當年的情報傳遞場景,一人按照規則設置數字密碼,一人嘗試破譯,親身體驗革命時期信息傳遞的嚴謹與不易。體驗結束后,我們還對正在參觀的 5 名學生進行了簡短采訪,詢問他們對這些互動裝置的感受,學生們紛紛表示 “通過動手操作,更能明白革命前輩的智慧和辛苦”。
調研過程中,我們特別關注紅色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情況,向館內負責紅色展區的工作人員請教了展品修復技術、數字化保護措施等內容,了解到館方已對 10 件珍貴實物展品進行 3D 掃描存檔,建立了紅色資源數據庫。這些信息都被詳細記錄在調研手冊中,為后續分析紅色資源的保護模式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此次合肥科技館紅色資源區的深度調研,讓我們在實踐中真切感受到紅色基因的強大生命力。下一步,我們將把調研所得整理成圖文并茂的報告,助力紅色資源的挖掘與傳播,讓更多人從紅色歷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