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是一個民族革命歷史的生動見證,是傳承革命精神、激發愛國情懷的重要載體。2025年7月22日,淮北師范大學“紅色基因深植八皖,奮進五年再啟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的志愿者走進馬鞍山市博物館這一教育基地,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調研革命精神,了解重大戰役及其背后蘊含的精神力量,沉浸式地探索這片土地上的紅色印記與精神遺產。
圖 1 馬鞍山市博物館外觀志愿者首先步入博物館一樓,這里設有“文明曙光”和“澤州萬象”兩大展區。“文明曙光”展區的展品揭示了早在約30萬年前,先民們便在這片橫跨長江兩岸、平原與丘陵交錯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適宜的氣候孕育了早期的人類文化。緊鄰的“澤州萬象”展區則呈現了山西晉城借展的古代彩塑與壁畫藝術。彩塑精巧細膩,壁畫生動鮮活,描繪了古代生活的多彩畫卷。

圖 2 展內展出的彩塑
登上二樓,志愿者進入“六朝京畿”和“人杰地靈”展區。“六朝京畿”展區以墓葬文物和陶器演變為主題,展示馬鞍山在六朝時期的獨特地位,這些文物無聲地訴說著社會變遷。“人杰地靈”展區則以石雕形式呈現了蘇里、夏燮、邢珣等歷史名人。這些人物或以文治武功彪炳史冊,或以高風亮節流傳后世,他們的事跡與馬鞍山的山水文化緊密相連。志愿者在石雕前駐足,深受其堅韌與奉獻精神的感染。這些品質與革命精神中的頑強拼搏、不畏犧牲高度契合,激發了志愿者的深刻共鳴。

圖 3 志愿者與漆器文物互動
三樓的“山水詩城”和“現代文明”展區為志愿者的參觀之旅增添了新的維度。“山水詩城”展區聚焦馬鞍山的文學傳統,展出了李白《望天門山》、劉禹錫《陋室銘》等各時期文學成就。這些詩文描繪了馬鞍山的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盛,字里行間流露出堅韌向上的精神力量。“現代文明”展區則以現代馬鞍山的發展為主題,展廳出口處地面上的巨幅城市地圖格外醒目。這張地圖標注了城市在工業、基礎設施與城市規劃方面的成就,展現了從歷史走向現代的輝煌歷程。

圖 4 歷史名人石雕
此次參觀活動讓志愿者收獲頗豐。從遠古文明的曙光到六朝時期的遺存,從歷史名人的事跡到現代城市的崛起,志愿者在每件展品中都找到了與革命精神相呼應的元素。無論是先民的開拓精神,還是名人的無私奉獻,亦或是文學中的堅韌意志,這些都成為紅色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志愿者深刻認識到,挖掘紅色資源、傳承革命精神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承諾。這次實踐活動激勵著他們將所學所感融入生活,以實際行動延續紅色基因的光輝。